【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口腔学中级卫生技术精编在线题库(AJ4),更多口腔医学技术中级职称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在包埋熔模时,以下不正确的是
A. 如采用有圈铸型时,需在金属铸圈的内壁衬垫一层厚度适宜的缓冲材料
B. 包埋前需用蜡将铸圈与铸型底座相接触区域封牢
C. 调好的包埋材料需大量快速地注入铸圈内
D. 包埋材料需用真空调拌机进行调拌
E. 包埋材料需由铸圈底部缓慢上升直至灌满整个铸型
2. [单选题]临床医生使用固定矫治时,通常考虑它最大的优点是
A. 有较大的支抗
B. 体积小,固位好
C. 矫治效能高,疗程短
D. 能良好控制牙移动的方向
E. 患者不能任意摘戴,故不依赖于患者的合作
3. [单选题]以下不符合全口义齿排牙的咀嚼功能原则的是
A. 垂直距离可恢复偏高,以增强咀嚼肌的肌张力,提高咀嚼效率
B. 尽量选择解剖式或半解剖式人工牙
C. 人工后牙要有最广泛的牙尖接触
D. 人工后牙的尖窝关系要稳定
E. 人工后牙的位置要恰当,以便于形成正确的磨光面形态,提高义齿的稳定性
4. [单选题]中熔烤瓷材料的熔点范围在
A. 600~850℃
B. 850~1050℃
C. 1050~1200℃
D. 1200~1450℃
E. 1450~1600℃
5. [单选题]在全口义齿的蜡型制作中,以下不对的是
A. 基托的蜡型厚度要比设计形态厚度略厚
B. 应将蜡型与模型之间完全封闭以免装盒时石膏进入组织面
C. 蜡型不必高度光滑,反正开盒后还要打磨抛光
D. 蜡型应恢复原有牙龈外观,并在人工牙根方形成适度的根面形态
E. 蜡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特征正确恢复龈缘的形态和位置
6. [单选题]糊剂型藻酸盐印模材料应用时,糊剂与胶结剂的体积比为
A. 1:2~1:3
B. 1:1~2:1
C. 2:1~3:1
D. 3:1~4:1
E. 4:1~5:1
7. [单选题]混合型复合树脂的颗粒粒径范围为
A. 40~50μm
B. 0.4μm
C. 3~10μm
D. 3.0μm左右
E. 10~20μm
8.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分为几个类别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E. 7个
9. [单选题]在义齿制作过程中,需对义齿大连接体覆盖骨隆突区进行缓冲,缓冲量与以下无关的是
A. 骨突起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B. 覆盖骨突起区软组织的性质
C. 义齿由基牙提供支持的程度及剩余牙槽嵴提供的支持特性
D. 大连接体的设计
E. 固位体的设计
10. [单选题]为获得良好的自洁作用,杆卡式覆盖义齿底部应与黏膜间保持的间隙是
A. 2mm
B. 3mm
C. 1.5mm
D. 2.5mm
E. 杆与黏膜紧密接触
11. [单选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印模必须清晰、光滑、完整,不与托盘分离
B. 印模内若有其他附件如修理的义齿、金属冠等不得遗失或者移位
C. 可用流水冲洗印模中的血唾液和食物残渣
D. 印模冲洗干净后要进行灭菌并用气枪吹干
E. 水胶体弹性印模材料要及时灌注模型,以免印模在空气中吸水而膨胀
12. [单选题]下列不是金属基托全口义齿的优点的是
A. 强度高
B. 热传导
C. 基托薄
D. 体积稳定
E. 铸造设备要求
13. [单选题]龋病是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下列哪项为主要因素
A. 细菌
B. 牙菌斑
C. 食物
D. 牙所处环境
E. 时间
14. [单选题]隐形义齿基托增厚,咬合升高,最常见原因为
A. 人工牙打磨过薄
B. 上下型盒之间有石膏或杂物填充
C. 灌注机套筒壁残留树脂
D. 铸道角度不当
E. 灌注压力不足
15. [单选题]覆盖义齿的优点是
A. 覆盖义齿稳定性好
B. 覆盖义齿固位力强
C. 保护口腔软、硬组织的健康
D. 减轻患者的痛苦
E. 以上都是
16. [单选题]拍摄TMJ的许氏位X线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了解
A. 关节间隙情况
B. 骨结构表面情况
C. 关节盘的位置情况
D. 髁突的运动度
E. 髁突的位置
17. [单选题]上颌向近中颊侧倾斜的末端孤立的健康磨牙经常设计的卡环类型是
A. 圈形卡环
B. 双臂卡环
C. 回力卡环
D. 对半卡环
E. 倒钩卡环
18. [单选题]义齿修理后仍然容易折断的情况是
A. 义齿基托因跌落坚硬的地上折断
B. 基托厚度不足致折断
C. 聚合前人工牙盖嵴部涂了分离剂致人工牙脱落
D. 基托不密合致折断
E. 人工牙咬合早接触致折断
19. [单选题]"中线"是指
A. 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B. 通过两眼之间中点的一条假想线
C. 通过上中切牙中间的一条假想线
D. 通过上唇系带的一条假想线
E. 通过鼻尖的一条假想线
20. [单选题]CAD/CAM系统的外部设备主要构成是
A. 计算机、计算机辅助设计部分、计算机辅助制作部分
B. -计算机辅助设计部分、计算机辅助制作部分、数控软件
C. 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部分、计算机辅助制作部分
D. 计算机、三维测量装置、数控机床
E. 三维测量装置、计算机辅助设计部分、计算机辅助制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