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级卫生考试宝典职业卫生医学副高真题答案+专家解析(R6),更多职业卫生(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某山区于20世纪60年代,陆续出现不少骨骼变形以致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后经上级派员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病人除肢体骨骼变形外,还有明显的黑褐色斑牙。当时初步诊断为氟骨症,但水及土壤氟含量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最应进一步检测的项目是
A. 进行卫生调查
B. 村民吸烟情况调查
C. 核查饮水中氟含量
D. 检测燃料中氟含量
E. 检测蔬菜中氟含量
2. [单选题]关于现场试验研究现场的选择原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口相对稳定,流动性小,并要有足够的数量
B. 预期结局事件在该地区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生率
C. 评价传染病疫苗的免疫学效果时,应选择近期内发生过该疾病流行的地区
D. 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和较完善的疾病登记报告制度
E. 领导重视,群众愿意接受,有较好的协作条件
3. [单选题]入院率偏倚又可以称为
A. 奈曼偏倚(Neyman bias)
B. 检出偏倚(detection bias)
C. 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D. 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E. 伯克森偏倚(Berkson&039;s bias)
4. [多选题]属于泻下剂的是( )
A. 大承气汤
B. 麻子仁丸
C. 温脾汤
D. 增液承气汤
E. 十枣汤
5. [单选题]人群易感性是
A. 遗传决定的
B. 后天获得的
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D. 不会改变的
E. 感染以后产生的
6. [单选题]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而造成的偏差是
A. 无应答偏倚
B. Berkson′s偏倚
C. 抽样误差
D. 易感性偏倚
E. 混杂偏倚
7. [单选题]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
A. 传染源不断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过程
B. 病原体沿一定传播途径扩散的过程
C. 易感人群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病的过程
D.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
E. 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不断繁殖的过程
的扩展,又是后一个疫源地的基础。疫源地可以看成是流行过程的空间基本单位,如果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就被中断。
8. [单选题]水体自净作用可以使污染物
A. 完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B. 完全分解
C. 浓度升高
D. 浓度降低
E. 消失不见
9. [单选题]CO中毒开始出现昏迷时是什么性质的中毒
A. 轻度中毒
B. 重度中毒
C. 中度中毒
D. 迟发型脑病
E. 慢性中毒
10. [单选题]病例对照研究中,样本大小的估计与下列哪项无关
A. 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
B. 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或暴露的比值比
C. 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
D. 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
E. 与研究的匹配方式无关
11. [多选题]下列哪些疾病为我国规定检疫的传染病
A. 鼠疫
B. 斑疹伤寒
C. 霍乱
D. 流感
E. 黄热病
12. [单选题]重度锰中毒患者主要表现
A. 腹绞痛
B. 肾功能损伤
C. 锥体外系神经障碍
D. 血液系统损害
E. 慢性肝炎
13. [单选题]社会医学调查研究的最初步骤是
A. 制定研究方案
B. 确定抽样方法
C. 选题和假设
D. 收集资料
E. 寻找调查对象
14. [多选题]单独使用扶正法适用于( )
A. 纯虚证
B. 虚实夹杂证
C. 纯实证
D. 真虚假实证
E. 真热假寒证
15.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郁证常见的病因病机有( )
A. 忧思郁怒,肝气郁结
B. 郁怒伤肝,肝气犯胃
C. 忧愁思虑,脾失健运
D.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E. 情志过极,心失所养
16. [单选题]现场生物监测与传统的环境监测相比,其特点是
A. 能够迅速反映出污染物是否能对生物体,特别是遗传物质产生影响
B. 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经济
C. 能反映总体的污染水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D. A+B
E. A+C
17. [单选题]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胎儿保健服务的内容是( )
A. 为胎儿生长发育进行监护,为孕妇提供营养指导
B. 为胎儿生长发育进行监护,为孕妇提供心理指导
C. 为胎儿生长发育进行监护,提供咨询和医学指导
D. 为胎儿生长发育进行孕妇卫生指导
E. 为孕妇提供产前诊断
18. [单选题]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主症不包括( )
A. 带下过少,甚至全无
B. 烘热汗出,烦热胸闷
C.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D. 小便黄,大便干结
E. 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19. [单选题]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的长短主要应依据什么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传染期
D. 临床症状期
E. 恢复期
20. [单选题]工业生产中汞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
A. 经皮肤吸收
B. 经消化道吸收
C. 经呼吸道吸收
D. A和B
E. B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