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免疫技术(副高)2024历年真题库(E1),更多临床免疫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以下哪一种复合物的形成属于间接法EUSA免疫反应结果
A. 固相抗原-抗体-酶标二抗
B. 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
C. 固相二抗-IgM抗原-酶标抗体
D. 固相抗体-酶标抗原
E. 固相抗体-抗原-抗体-酶标抗体
2. [多选题]关于DTH反应,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由TD抗原诱发
B. 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
C. TH细胞介导,巨噬细胞参与
D. 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E.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3. [单选题]一般病人自身测定结果在排除检测方法引起的误差后,上升或降低多少有临床价值
A. 25%
B. 15%
C. 10%
D. 20%
E. 50%
4. [单选题]羊水中哪一种物质反映胎肾逐渐发育成熟( )。
A. 蛋白质
B. 胆固醇
C. 甘油三酯
D. 肌酐
E. AFP
5. [单选题]用玻片法做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缺点是( )。
A. 容易使血液中水分蒸发
B. 染色时间较试管法长
C. 有时结果偏高
D. 重复性较好
E. 以上都不对
6. [单选题]不属于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是
A. 毛发癣菌试验
B. 青霉素皮肤试验
C. OT皮试
D. SK-SD试验
E. 白色念珠菌试验
7. [单选题]下列对混合微团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体积更小、极性更大的微团
B. 在小肠上段形成
C. 由一酰甘油、脂肪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与胆汁酸乳化而成
D. 胰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及辅酯酶等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E. 易于穿过小肠黏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黏膜细胞吸收
8. [多选题]根据其检测原理的不同,自动血培养仪可分为
A. 以检测培养基导电性和电压为基础的血培养系统
B. 应用测压原理的血培养系统
C. 采用光电原理监测的血培养系统
D. 采用化学发光原理检测的血培养系统
E. 采用气液色谱原理监测的血培养系统
9. [单选题]胆道蛔虫引起腹痛的性质是
A. 烧灼样痛
B. 绞痛
C. 钻顶样疼痛
D. 刀割样剧痛
E. 隐痛
10. [单选题]关于实验室认可和质量体系认证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目前使用的ISO17025,源自ISO/CERTICO导则25-1978,是1999年版
B. 实验室认可对象是检测实验室或(和)校准实验室;认证对象是产品、过程或服务
C. 经认可的实验室具有从事某个领域检测或(和)校准工作的能力
D. 质量体系认证同样要求实验室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
E. 当今美国是按照CLIA&039;88对临床实验室进行强制性认可
11. [单选题]下列有关细胞内信息物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无机离子也是一种细胞内信息物质
B. 细胞内信息物质的组成多样化
C. 细胞内物质绝大部分通过酶促级联反应传递信号
D. 信号蛋白分子多为癌基因产物
E. 细胞内受体是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
12. [单选题]伤寒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肠穿孔
B. 肠出血
C. 中毒性心肌炎
D. 伤寒肝炎
E. 肺炎
13. [单选题]属过敏性鼻炎确诊常用依据的诊断方法是
A. 皮肤试验
B. 非特异性鼻黏膜激发试验
C. 特异性鼻黏膜激发试验
D. 血清总IgE测定
E. 嗜酸性粒细胞检测
14. [单选题]下述什么参数的改变会引起相对保留值的增加
A. 改变柱长
B. 流动相流量增加
C. 降低柱温
D. 流动相速度降低
E. 提高柱温
15. [多选题]补体的功能有
A. 调理作用
B. 引起炎症反应
C. 清除免疫复合物
D. 免疫调节作用
E. 抵抗微生物感染
16. [单选题]新生儿,男,3天,因心率快、呼吸急促、发绀2天入院。初诊为宫内感染。此时新生儿脐血中哪种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
A. IgG
B. IgD
C. IgM
D. IgE
E. IgA
17. [单选题]免疫组化技术中固定标本的目的不包括
A. 使细胞内蛋白质固定
B. 终止细胞内酶反应
C. 防止细胞自溶
D. 去除干扰抗原抗体反应的类脂
E. 促进组织细胞中抗原的释放
18. [单选题]制备ABC复合物时,HRP-B的浓度不能高于
A. 2μg/ml
B. 4μg/ml
C. 6μg/ml
D. 8μg/ml
E. 10μg/ml
19. [单选题]通过测量区的液柱断裂成一连串均匀液滴的原因是在
A. 在流动室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B. 在测量区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C. 在压电晶体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D. 在光电倍增管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E. 在光电二级管上加上了频率为30kHz的信号
20. [多选题]未来的POCT仪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
A. 小型化
B. 多用途
C. 无创性/少创性技术
D. 与生物芯片技术相关
E. 大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