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医学检验(中级)全真考试试题(@5),更多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血小板减低,MPV增高,提示
A. 骨髓受抑制
B.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C. 骨髓正常,但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
D. 血小板分布异常
E. 骨髓病变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重要意义
A. 蛋白尿和血尿
B. 尿中检出本周蛋白
C. 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异常
D. 血尿酸升高
E. 血清铁升高
3. [单选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出现高峰和持续时间是( )
A. 出现于发病后1周内,高峰2周4内,持续时间1~3个月
B. 出现于发病后1~2周内,高峰为2~3周内,持续时间3~6个月
C. 出现于发病后2~3周内,高峰为3~4周内,持续时间6~9个月
D. 出现于发病后3~4周内,高峰为4~5周内,持续时间9~12个月
E. 以上都不是
4. [单选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的表现中错误的是
A. 发热
B. 淋巴结肿大
C. 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
D. 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E. 异性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
5. [单选题]患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滴度为1:224,用豚鼠肾吸收后为1:56,用牛红细胞吸收后为0,可以辅助诊断( )
A. 血清病
B. 霍奇金病
C.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 病毒性肺炎
E. 冷凝激素综合征
6. [单选题]豚鼠采血通常可采用
A. 颈动脉采血
B. 心脏采血
C. 耳静脉采血
D. 摘眼球采血
E. 颈静脉采血
7. [单选题]有关脑脊液中Ig浓度,说法正确的是
A. IgG>IgM>IgA
B. IgG>IgA>IgM
C. IgM>IgG>IgA
D. IgM>IgA>IgG
E. IgA>IgM>IgG
8. [单选题]在干细胞培养中,加入EP后可形成下列何种集落( )
A. CFU-G
B. CFU-M
C. CFU-E
D. CFU-Meg
E. CFU-GM
9. [单选题]下列哪种白细胞介素可刺激T细胞生长,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 )
A. IL-1
B. IL-2
C. IL-3
D. IL-4
E. IL-5
10. [单选题]粒红比增高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 多发性骨髓瘤
B. 脾功能亢进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单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E.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1. [单选题]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主要见于
A.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B. 缺铁性贫血
C. 镰形细胞性贫血
D. 输血
E. 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2. [单选题]按由弱到强的顺序对抗原抗体结合力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A. 疏水作用力<氢键结合力<范德华引力<静电引力
B. 范德华引力<氢键结合力<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
C. 疏水作用力<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结合力
D. 氢键结合力<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范德华引力
E. 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结合力<疏水作用力
13. [单选题]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 )
A.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
B. 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
C. 各类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D. 各类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
E. 以上都不对
14. [单选题]下列可使K-B法抑制圈直径扩大的因素是
A. 测量时未经过纸片中心
B. 接种细菌浓度为1麦氏比浊
C. 孵育时间36小时
D. 药敏纸片失效
E. 培养基厚度为3mm
15. [单选题]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是
A. 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
B. 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正常
C. 血清铁正常,总铁结合力降低
D. 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E.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增高
16. [单选题]大多数多毛细胞白血病(HCL)的“多毛细胞”免疫表型为
A. CD14阳性
B. CD2阳性
C. SmIg阳性
D. CD13阳性
E. CD33阳性
17. [单选题]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POX染色阳性。这是
A. 早幼粒细胞
B. 原粒细胞
C. 中幼粒细胞
D. 幼单细胞
E. 幼淋细胞
18. [单选题]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有意义的依据是
A.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B. 白细胞明显增高
C.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D. Ph染色体阳性
E.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
19. [单选题]AL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按照含量多少顺序为
A. 肝>心脏>肾>骨骼肌
B. 肝>肾>心脏>骨骼肌
C. 肝>骨骼肌>肾>心脏
D. 肝>骨骼肌>心脏>肾
E. 肾>肝>心脏>骨骼肌
20. [单选题]血平板上能形成双溶血环的细菌是
A. 肉毒梭菌
B. 炭疽杆菌
C. 产气荚膜梭菌
D. 破伤风梭菌
E. 金黄色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