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中医皮肤与性病正高真题多选解析(A2),更多中医皮肤与性病学(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中医皮肤与性病正高真题多选解析(A2),更多中医皮肤与性病学(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桃花汤证不应见到的症状是
  A. 小便不利 
  B. 腹痛 
  C. 下利便脓血 
  D. 里急后重 
  E. 以上都不是 
 
2. [多选题]甘味药一般具有的作用是
  A. 补益 
  B. 和中 
  C. 缓急 
  D. 固涩 
  E. 调和药效 
 
3. [多选题]耳穴的选穴原则是
  A. 按相应部位取穴 
  B. 按脏腑辨证取穴 
  C. 按经络辨证取穴 
  D. 按临床经验取穴 
  E. 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4. [多选题]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的相同之处是
  A. 制作方法 
  B. 主治病证 
  C. 施灸方法 
  D. 药物处方 
  E. 燃烧时间 
 
5. [多选题]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药物组成是( )
  A. 麻黄、连轺 
  B. 茵陈蒿、大黄 
  C. 杏仁、赤小豆 
  D. 大枣、甘草 
  E. 生梓白皮、生姜 
 
6. [单选题]《灵枢·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
  A. 以父为基 
  B. 以母为基 
  C. 以气为基 
  D. 以血为基 
  E. 以精为基 
 
7. [多选题]五苓散的服法包括
  A. 白饮和服 
  B. 覆取微似汗 
  C. 多饮暖水 
  D. 服药后糜粥自养 
 
8. [单选题]《灵枢·本神》所提出的“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是为了了解
  A. 患病之因 
  B. 精神魂魄之存亡 
  C. 病者的体质 
  D. 病之虚实 
  E. 以上都是 
 
9. [多选题]厥逆证可见于( )
  A. 乌梅丸证 
  B. 白虎汤证 
  C. 栀子豉汤证 
  D. 茯苓甘草汤证 
  E. 四逆汤证 
 
10. [多选题]使君子的适应证是
  A. 蛔虫证 
  B. 蛲虫证 
  C. 钩虫证 
  D. 绦虫证 
  E. 小儿疳积 
 
11. [单选题]下列诸证中,除哪项外,均可见于白虎加人参汤证
  A. 心烦 
  B. 背微恶寒 
  C. 时时恶风 
  D. 口燥渴 
  E. 下利 
 
12.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互用关系
  A.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B.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D. 形归气,气归精 
  E. 精食气,气生形 
 
13. [单选题]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为
  A. 当归、干姜、附子、甘草 
  B. 当归、人参、干姜、附子、甘草 
  C. 当归、茯苓、干姜、附子、甘草 
  D. 当归、桂枝、芍药、大枣、甘草、细辛、通草 
  E. 当归、芍药、甘草、吴茱萸、生姜、大枣、桂枝、细辛、通草 
 
14. [多选题]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 《素问》 
  B. 《灵枢》 
  C. 《足臂十一脉灸经》 
  D. 《脉经》 
  E. 《阴阳十一脉灸经》 
 
15. [单选题]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A. 肠实而胃虚 
  B. 胃实而肠虚 
  C. 肠胃俱实 
  D. 肠胃俱虚 
  E. 以上均不是 
 
16. [多选题]下列服药时间,正确的是
  A. 补益药饭后服 
  B. 病在胸腹以下饭前服 
  C. 驱虫药空腹服 
  D.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睡前服 
  E. 急性病、热性病1日1剂 
 
17. [多选题]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正确的是( )
  A. 印堂至后发际正中为15寸 
  B. 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4寸 
  C. 两乳头之间为8寸 
  D.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6寸 
  E.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寸 
 
18. [单选题]烂喉痧见壮热,烦渴,咽喉肿痛糜烂,甚则气道不通,肌肤丹痧紫赤密布,红晕融合成片,舌绛干燥起芒刺,状如杨梅,其治法为
  A. 气营两清,透邪外出 
  B. 凉血解毒,疏风消肿 
  C. 清营养阴,解毒透邪 
  D. 清气解毒,透泻郁热 
  E. 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19. [多选题]“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是指
  A. 房劳伤肾 
  B. 寒湿伤下 
  C. 饮食伤脾 
  D. 风雨伤上 
  E. 喜怒不节伤藏 
 
20. [多选题]可用秦艽治疗的病证有
  A.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B. 湿疹瘙痒、疥癣 
  C. 中风不遂 
  D. 骨蒸潮热 
  E. 湿热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