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医学职称(副高)考试宝典中医全科副高冲刺密卷答疑(N8),更多中医全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医学职称(副高)考试宝典中医全科副高冲刺密卷答疑(N8),更多中医全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胸部触诊语颤减弱,最常见于
  A. 肺内大空洞 
  B. 阻塞性肺气肿 
  C. 肺组织实变 
  D. 肺脓肿空洞形成 
  E. 肺不张 
 
2. [单选题]痛痹的临床特征是
  A. 关节瘦痛,游走不定 
  B. 关节疼痛,红肿灼热 
  C. 疼痛剧烈,痛有定处 
  D. 瘦痛重着,肌肤不仁 
  E. 屈伸不利,心悸气短 
 
3. [单选题]"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强调了精神治疗极为重要,这句话出自于下列哪本书
  A. 《景岳全书·郁证》 
  B.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 
  C. 《证治汇补·郁证》 
  D. 《丹溪心法·六郁》 
  E. 以上都不是 
 
4. [单选题]臁疮症见创面色暗,黄水浸渍,患肢浮肿,纳食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治疗宜:
  A. 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B. 健脾利湿 
  C. 益气活血消瘀 
  D. 养阴清热 
  E. 养阴生肌 
 
5. [单选题]寒邪客胃之胃痛,其治法为:
  A. 温中健脾 
  B. 温补脾胃 
  C. 理气和胃 
  D. 散寒止痛 
  E. 和胃止痛 
 
6. [多选题]胸痹虚证有哪些证型
  A. 气阴两虚 
  B. 心血不足 
  C. 心肾阴虚 
  D. 心肾阳虚 
  E. 阴虚阳亢 
 
7. [单选题]叶天士说:若斑出热有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
  A. 白虎汤 
  B. 五汁饮 
  C. 益胃汤 
  D. 玉女煎 
 
8. [单选题]六淫中,可扰乱神明,内陷心包的邪气是
  A. 风邪 
  B. 燥邪 
  C. 火邪 
  D. 暑邪 
  E. 寒邪 
 
9.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是引起麻醉中毒反应的诱因:
  A. 一次用药超过极量 
  B. 局麻药浓度过高 
  C. 体质衰弱,耐受性差 
  D. 手术刺激强弱 
  E. 麻药误注入血管内 
 
10. [单选题]断耳疮的证候特征是:
  A. 耳壳红肿瘙痒疼痛,甚至断落 
  B. 耳壳弥漫性红肿,甚至断落 
  C. 耳壳炽热红肿疼痛,甚至断落 
  D. 耳壳红肿溃疡疼痛,甚至断落 
  E. 耳壳剧烈疼痛,甚至断落 
 
11. [单选题]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常见于
  A. 太阳病 
  B. 少阳证 
  C. 阳明病 
  D. 疟疾病 
  E. 以上均不是 
 
12. [单选题]温病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渴。心烦,舌赤少苔,脉浮细数。为邪在
  A. 卫分 
  B. 气分 
  C. 卫分兼气分 
  D. 卫分兼营分 
 
13. [单选题]孕妇体内雌、孕两种激素的变化如下
  A. 雌激素逐渐增高,孕激素逐渐降低 
  B. 雌激素消失,孕激素逐渐增高 
  C. 上述两种激素均逐渐下降 
  D. 雌激素逐渐降低,孕激素逐渐增高 
  E. 上述两种激素均逐渐增高 
 
14. [单选题]指出不属于疳积上目的临床表现:
  A. 白睛萎黄 
  B. 有夜盲 
  C. 黑睛呈镜面哈气状 
  D. 黑睛表面枯晦 
  E. 可伴有黄液上冲 
 
15. [单选题]某女,26岁,证见经前乳头胀痛,胸胁胀满,烦躁易怒,苔薄白,脉弦,属于
  A. 血虚肝旺 
  B. 脾虚肝旺 
  C. 肝气郁结 
  D. 肝肾阴虚 
  E. 气滞血瘀 
 
16. [单选题]流行病学是一门
  A. 理论学和方法学 
  B. 理论学和应用学 
  C. 观察学 
  D. 实验学科 
  E. 方法学和应用学 
 
17. [单选题]下列对捻转补泻描述正确的是:
  A. 捻转角度小,用力重,频率快为泻法 
  B.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操作时间短为泻法 
  C. 捻转角度小,用力重,操作时间短为泻法 
  D.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E.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慢为泻法 
 
18. [单选题]治疗膏淋、白浊的首选药是
  A. 滑石 
  B. 车前子 
  C. 泽泻 
  D. 萹蓄 
  E. 萆薢 
 
19. [单选题]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最宜选用
  A. 玄参 
  B. 女贞子 
  C. 熟地黄 
  D. 阿胶 
  E. 冬虫夏草 
 
20. [单选题]"瘿"的病名最早见于
  A. 《老子》 
  B. 《庄子》 
  C. 《孟子》 
  D. 《汉书》 
  E.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