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易发生寒病的季节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E. 仲夏
2. [单选题]根据《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药品说明书由省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B. 药品标签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C. 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印有标签
D. 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贴有标签
E. 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供上市销售的最小包装必须附有说明书
3. [单选题]治疗暑热气津两伤之证的方剂是
A. 六一散
B. 香薷散
C. 清络饮
D. 桂苓甘露散
E. 清暑益气汤
4. [单选题]中药鉴定取样时,取样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量的倍数是
A. 2倍
B. 3倍
C. 6倍
D. 5倍
E. 9倍
5. [单选题]不属于火邪致病特点的是
A. 易于动血
B. 耗伤阴津
C. 易于生风
D. 其性上炎
E. 善行数变
6. [单选题]发酵法的温度一般为
A. 3~10℃
B. 11~15℃
C. 18~25℃
D. 30~37℃
E. 38~45℃
7. [单选题]牡蛎散的配伍中君药应为
A. 牡蛎
B. 黄芪、牡蛎
C. 牡蛎、小麦
D. 麻黄、牡蛎
E. 黄芪、麻黄
8. [单选题]木香的功效是
A. 行气止痛,温阳止泻
B.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C.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D. 行气止痛,调经止痛
E.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9. [单选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
A. 1年调整一次
B. 2年调整一次
C. 3年调整一次
D. 4年调整一次
E. 5年调整一次
10. [单选题]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的采收期是
A. 春末夏初
B. 秋、冬二季节
C. 开花前
D. 茎叶生长最茂盛时
E. 随时可采
1.正确答案 :D
解析:一年之中,季节变更带来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体在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必定做出相应的反应。在病理状态下,治疗用药必须结合不同气候变化的特点。如炎夏季节,人体毛窍开放而易于汗出,即使感受风寒邪气而致病,辛温发散药物也不宜过用,以免汗多而伤津耗气。冬季易发生寒病,应选用温里剂。答案选D
2.正确答案 :A
解析:答案:A。《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中对药品名称和注册商标使用的规定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中标注的药品名称必须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的命名原则,并与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相应内容一致。
3.正确答案 :E
解析:答案:E。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治疗暑热气津两伤之证。
4.正确答案 :B
解析:答案:B。取样
1.抽取样品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2.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供检验用样品的原则:
①药材总包件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②5~99件,随机抽5件取样;
③100~1000件,按5%比例取样;
④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比例取样;
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3.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
每一包件至少在2~3个不同部位各取样品1份;
包件大的应从10cm以下的深处在不同部位分别抽取。
每一包件的取样量:
①一般药材抽取100~500g;
②粉末状药材抽取25~50g;
③贵重药材抽取5~10g;
④对包件较大或个体较大的药材,可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样品。
4.将抽取的样品混匀,即为抽取样品总量。
若抽取样品总量超过检验用量数倍时,可按四分法再取样,即将所有样品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使分为四等份,取用对角两份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直至最后剩余量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实验以及留样为止。
5.最终抽取的供检验用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留样保存。
5.正确答案 :E
解析:答案:E。火邪致病特点:易于动血、耗伤阴津、易于生风、其性上炎。风邪善行数变。
6.正确答案 :D
解析:1.发酵法的温度一般为30~37℃。
2.发芽法的温度一般为18~25℃。
7.正确答案 :A
解析:方中牡蛎敛阴止汗镇惊为君药;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浮小麦敛心阴,止虚汗,麻黄根专于止汗,二药协助黄芪、牡蛎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效,共为佐使药。故选A。
8.正确答案 :E
解析:答案:E。木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9.正确答案 :C
解析:答案:C。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3年调整一次。必要时,经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可适时组织调整。
10.正确答案 :B
解析:答案:B根和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植株枯萎前采收。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1vv5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