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库大小:
  • 题目总量:
  • 软件属性:
  • 31M
  • 200万+
  • 中文简体
  • 更新时间:
  • 软件评价:
  • 支持平台:
  • PC/手机/网页

2024正高级卫生考试宝典职业病医学正高历年真题库(R0)

来源: 考试宝典    发布:2024-06-28   [手机版]    

2024正高级卫生考试宝典职业病医学正高历年真题库(R0)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级卫生考试宝典职业病医学正高历年真题库(R0),更多职业病(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古人对气的别称有( )

A. 元气
B. 原气
C. 真气
D. 精气
E. 阳气


2. [单选题]湿邪致病可见尿少、水肿等症的主要原因是( )

A. 湿性趋下,水湿易滞于下肢
B. 湿性重浊
C.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D. 湿性黏滞,排泄不畅
E. 湿性黏滞,疾病缠绵难愈


3. [多选题]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正确的是( )

A. 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B. 阴阳相互转化
C. 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对立制约
E. 阴阳消长平衡


4. [单选题]泄泻的最佳治疗原则是( )

A. 清热燥湿
B. 解表化湿
C. 扶肝抑脾
D. 运脾化湿
E. 温补肾阳


5. [多选题]下列治法中,符合"治痿独取阳明"原则的是( )

A. 补脾胃
B. 养肺阴
C. 清胃火
D. 祛湿热
E. 化食滞


6. [单选题]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 [单选题]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能温煦故疼痛
B. 寒性收引,气机收敛,故疼痛
C.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
D. 寒客肌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而疼痛
E. 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


8. [单选题]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

A. 苦味
B. 甘味
C. 辛味
D. 咸昧
E. 酸味


9. [单选题]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选项中,两者间距离不为9寸的是( )

A. 耳后两乳突之间
B.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C.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D. 前两额发角之间
E. 歧骨至脐中


10. [单选题]心肾阴虚型胸痹,宜选用( )

A. 血府逐瘀汤
B. 左归饮
C. 右归饮
D. 补阳还五汤
E. 八珍汤


11. [多选题]疾病发生后,为防其传变应采取( )

A. 早期诊断
B. 早期治疗
C. 防止邪气侵害
D. 先安未受邪之地
E. 精神调摄


12. [多选题]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
B. 缺盆中痛,多是肺的病变
C. 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
D. 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病有关
E. 巅顶疼痛,多与太阴经有关


13. [多选题]按诊的内容,临床上常用的有( )

A. 按肌肤
B. 按胸胁
C. 按脘腹
D. 按手足
E. 按腧穴


14. [单选题]内伤发热的辨证纲领应为( )

A. 以寒热为纲
B. 以气血阴阳为纲
C. 以虚实为纲
D. 以寒热虚实为纲
E. 以脏腑虚实为纲


15. [多选题]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 )

A. 通调水道
B. 调畅气机
C. 助脾运化
D. 条达情志
E. 调节生殖功能


16.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与不寐的发病有关的是( )

A. 肝郁
B. 心脾亏虚
C. 胆怯
D. 表邪入里
E. 痰热内盛


17. [多选题]艾灸的适应证包括( )

A. 阳虚
B. 气虚
C. 痹病
D. 痰饮
E. 久泻


18. [单选题]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

A. 阳明经
B. 太阳经
C. 少阳经
D. 厥阴经
E. 少阴经


19. [单选题]恶性肿瘤进行化疗常可引起骨髓抑制,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治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益气养血
B. 疏肝理气
C. 扶正
D. 滋补肝肾
E. 健脾和胃


20. [多选题]属于脉率较快的脉有( )

A. 数脉
B. 促脉
C. 濡脉
D. 结脉
E. 代脉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1z01xd.html
  • 下一篇:职业病正高医学职称考试模拟题(R0) 患者李某,有汗而热不解,舌苔黄腻,脉濡数,一般不选用内关穴来治疗的是( )不寐的主要病机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乏力,这是由于( )小儿惊风多见( )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经络学说的产生与下列医疗实践
  • @2021-2026 成都不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51ksbd.com 免责声明 蜀ICP备14026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