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卫生职称考试宝典中医耳鼻咽喉科正高医学职称在线题库精编(T0),更多中医耳鼻咽喉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正高卫生职称考试宝典中医耳鼻咽喉科正高医学职称在线题库精编(T0),更多中医耳鼻咽喉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代赭石的主治病证是
  A. 心神不宁,失眠 
  B.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 
  C. 呕吐,呃逆 
  D. 气逆喘息 
  E. 血热吐衄,崩漏 
 
2. [多选题]《金匮要略》首篇提出的防病措施有( )
  A.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 房室勿令竭乏 
  C.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D.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E. 无犯王法及禽兽灾伤 
 
3. [多选题]附子助阳补火之功可用治
  A.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宫冷 
  B. 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 
  C. 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D. 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 
  E. 风寒湿痹之周身骨节疼痛 
 
4. [多选题]诊断耳胀须具备以下哪几项临床特征
  A. 耳胀闷感,听力下降 
  B. 传导性聋 
  C. 混合性聋 
  D. 耳膜淡红,内陷,积液征 
  E. 自听增强 
 
5. [多选题]半夏的适应证包括
  A. 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B. 瘿瘤、痰核 
  C. 呕吐 
  D. 寒痰证、湿痰证 
  E. 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6. [多选题]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
  A. 赤欲如赭 
  B. 白欲如盐 
  C. 青欲如蓝 
  D. 上盛则气胀 
  E. 夏日在肤,如鱼之游在波 
 
7. [多选题]《素问·五藏别论》中“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机理包括
  A.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B. 肺朝百脉 
  C. 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D.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E. 气口亦太阴也 
 
8. [多选题]百合地黄汤证、酸枣仁汤证的共同特点是( )
  A. 病因情志所伤 
  B. 病位与心有关 
  C. 病机阴虚内热 
  D. 病症心神不安 
  E. 治法养阴安神 
 
9. [多选题]《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以下哪些条文是描述的相似症状( )
  A. 诸胀腹大 
  B.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C. 诸寒收引 
  D. 诸湿肿满 
  E. 诸逆冲上 
 
10. [多选题]下列药物中,有毒的药物是
  A. 全蝎 
  B. 蜈蚣 
  C. 僵蚕 
  D. 刺蒺藜 
  E. 罗布麻 
 
11. [多选题]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包括
  A.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B. 食谷欲呕者 
  C. 内有久寒者 
  D.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 
  E.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12. [多选题]酸枣仁与柏子仁比较,正确的是
  A. 都可以养血安神,治疗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 
  B. 两者常相使为用 
  C. 酸枣仁可收敛止汗,生津止渴 
  D. 柏子仁还可以润肠通便 
  E. 酸枣仁安神力弱于柏子仁 
 
13. [多选题]附子、干姜的功效共同点是
  A. 补火助阳 
  B. 温中散寒 
  C. 回阳救逆 
  D. 温肺化饮 
  E. 理气和中 
 
14. [多选题]金樱子的主治病证是
  A. 遗精,滑精 
  B. 胃酸吐酸 
  C. 湿疹,湿疮 
  D. 脾虚久泻,久痢 
  E. 崩漏,脱肛,子宫脱垂 
 
15. [多选题]具有固精缩尿功效的药物是
  A. 补骨脂、益智仁 
  B. 山茱萸、金樱子 
  C. 覆盆子、桑螵蛸 
  D. 海螵蛸、乌梅 
  E. 五味子、五倍子 
 
16. [多选题]赤石脂的功效有
  A. 涩肠止泻 
  B. 收敛止血 
  C. 敛疮生肌 
  D. 收敛止带 
  E. 涩精止遗 
 
17. [多选题]可用麻黄治疗的病证有
  A. 风寒表实证 
  B. 风寒表虚证 
  C. 咳嗽气喘证 
  D. 风水水肿 
  E. 风寒痹证 
 
18. [多选题]衄血将停可出现哪些脉症?( )
  A. 尺脉浮 
  B. 晕黄去 
  C. 目睛晕黄 
  D. 目睛慧了 
  E. 脉数而有热 
 
19. [多选题]供应蝶窦的动脉是
  A. 咽升动脉 
  B. 眶下动脉 
  C. 蝶腭动脉 
  D. 筛前动脉 
  E. 上颌动脉咽支 
 
20. [多选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久视伤血 
  B. 久卧伤气 
  C. 久坐伤筋 
  D. 久立伤骨 
  E. 久行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