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化学技术卫生职称副高2024智能考试试题(T5),更多临床化学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不同生化指标可以反映血糖水平的时间长短不同,根据反映血糖水平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列正确的是( )
A. 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糖化终末产物>血糖
B.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终末产物>果糖胺>血糖
C. 糖化终末产物>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血糖
D. 糖化终末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血糖
E. 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终末产物>血糖
2. [单选题]选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原,此为
A. 协同凝集试验
B.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C. 间接凝集试验
D.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E. 玻片凝集试验
3. [单选题]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的表现不包括
A. t-PA和u-PA的增多
B. 3P试验阳性
C. 血小板功能正常
D. 血小板计数正常
E. APTT、PT延长
4. [单选题]用阿托品阻断M受体可导致
A. 唾液分泌增多
B. 胃液分泌增多
C. 胰液分泌增多
D. 吞咽困难
E. 胃肠运动减弱
5. [单选题]根据老年人代谢特点,其膳食应该
A. 多食糖类
B. 大量饮水
C. 多食脂肪
D. 多食钠盐
E. 多食优质蛋白
6. [单选题]就红细胞生成素(EP)而言,下述错误的是( )
A. 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肾产生,而人工无制备
B. 能刺激造血多能干细胞形成红细胞系祖细胞
C. 能促进幼红细胞增殖和成熟
D. 缺氧状态时,肾产生红细胞素增加
E. 胎儿时期肝脏也可产生
7. [单选题]FCM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对细胞表面抗原分析,可对细胞( )进行分析
A. 形状
B. 质量
C. 大小
D. 病理性
E. 亚群
8.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A. 有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
B. 有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
C. 有的患者血小板粘附功能下降
D. 有的有获得性贮存池病
E. APTT、PT及TT均延长
9. [单选题]CH50法测定总补体活性的报告方式是
A. U/ml
B. 补体血清用量(ml)
C. 补体血清稀释度
D. OD值
E. g/dl
10. [单选题]实验室内将新鲜血分成几份,对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比对称为
A. 实验室间检测计划
B. 测量比对计划
C. 部分过程计划
D. 分割样品检测计划
E. 定性计划
11. [单选题]临床上以肌肉和关节腔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选用下列哪组试验作筛选性检查( )
A. 束臂试验,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
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
C.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测定
D. 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出血时间
E.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
12. [单选题]欲在学生中调查某种疾病的患病率,从5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0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哪种抽取方法
A. 教师推荐
B. 学生自行商量
C. 收齐500名学生证将其打乱,随机抽取200名
D. 收齐500名学生证按次序号取前200名
E. 自愿报名
13. [单选题]经验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
A. 红霉素
B. 链霉素
C. 青霉素
D. 克林霉素
E. 多粘菌素
14. [单选题]甲乙两地区脑血管病总死亡率为30‰。标化后,甲地标化死亡率为40‰。乙地标化死亡率为20‰,由此可认为
A. 甲地实际人口构成较乙地年轻,老年人少
B. 乙地实际人口构成较甲地年轻,老年人少
C. 甲乙两地实际人口构成完全相同
D. 甲乙两地实际人口构成没有规律
E. 以上都不对
15. [单选题]庆大霉素属于哪种抗生素类型
A. β-内酰胺类
B. 氨基糖苷类
C. 四环素类
D. 大环内酯类
E. 其他类
16. [单选题]阳性似然比指的是
A. 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的比值
B. 假阳性率与真阳性率的比值
C. 真阳性率与假阴性率的比值
D. 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的比值
E. 真阴性率与假阴性率的比值
17. [单选题]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致病机制属于
A. 免疫缺陷病
B. Ⅰ、Ⅳ型超敏反应
C. Ⅱ型超敏反应
D. Ⅲ型超敏反应
E. Ⅳ型超敏反应
18. [单选题]积液一级检查内容包括( )。
A. 比密
B. Rivalta试验
C. 细胞计数
D. 细菌学检查
E. 以上都是
19. [单选题]免疫缺陷病的特点不包括
A. 反复感染
B. 肿瘤
C. 自身免疫病
D. 遗传倾向
E. 临床表现典型
20. [单选题]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是( )
A. 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对糖代谢发挥作用
B. 直接渗透到细胞内对糖代谢发挥作用
C. 直接渗透到细胞内与核内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
D. 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经过第二信使传递直接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E. 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膜成分的排列结构,再通过第二信使引起细胞内生物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