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考试宝典2024中医肛肠中级相关专业考试试题(T1),更多中医肛肠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A. 阴阳交感 
  B. 对立制约 
  C. 互根互用 
  D. 相互转化 
  E. 相互消长 
 
2. [单选题]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的药物是
  A. 肉桂 
  B. 干姜 
  C. 吴茱萸 
  D. 丁香 
  E. 附子 
 
3. [单选题]素体表虚,复因外感,恶风汗出,发热脉浮缓,用药宜首选
  A. 薄荷 
  B. 荆芥 
  C. 紫苏 
  D. 防风 
  E. 桂枝 
 
4. [单选题]均有清热利湿,退黄疸功效的药物是
  A. 葫芦、冬瓜皮 
  B. 茯苓、赤小豆 
  C. 金钱草、石韦 
  D. 茵陈、冬葵子 
  E. 茵陈、金钱草 
 
5. [单选题]《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A. 阴精之本 
  B. 封藏之本 
  C. 阳气之本 
  D. 先天之本 
  E. 罢极之本 
 
6. [单选题]哪些部门参与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A. 卫生部医政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主管部门 
  C.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D. 卫生部医政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7. [单选题]温脾汤的功用是
  A. 温中健脾,行气除满 
  B.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D. 温脾散寒,消食止泻 
  E. 温脾暖胃,化湿和中 
 
8. [单选题]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
  A. 表寒里热 
  B. 表里俱热 
  C. 表里俱寒 
  D. 热郁表里之间 
  E. 表热里寒 
 
9. [单选题]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能宣表化湿,但三仁汤较适用于
  A. 表湿偏重者 
  B. 湿邪偏重,湿中蕴热者 
  C. 湿热并重者 
  D. 外有表寒,内有湿滞者 
  E. 外有湿邪,内有寒邪 
 
10. [单选题]某人心电图上R-R间期为0.75s,其心率为
  A. 40次/分 
  B. 60次/分 
  C. 80次/分 
  D. 100次/分 
  E. 120次/分 
 
11. [单选题]清暑益气汤的功用是
  A. 清暑除烦,益气和胃 
  B.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C. 清暑利湿,益气和胃 
  D. 清暑益气,和胃止呕 
  E. 益气养阴,清透暑热 
 
12.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是卫生法中行政责任特征的是
  A. 行政责任依据行政管理法规产生 
  B. 行政责任多发生在纵向的卫生管理方面 
  C. 行政责任的追究机关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授权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机关 
  D. 行政责任是对实施违反行政法规的卫生工作人员、公民或法人给予行政制裁 
  E. 行政责任主要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责任形式 
 
13. [单选题]以下除哪项外,均是攻下药的适应证
  A. 饮食积滞 
  B. 虚寒泻痢 
  C. 血热妄行 
  D. 冷积便秘 
  E. 大肠燥热 
 
14. [单选题]痰鸣音属于
  A. 响亮性湿啰音 
  B. 非响亮性湿啰音 
  C. 细湿啰音 
  D. 中湿啰音 
  E. 粗湿啰音 
 
15. [单选题]桂枝茯苓丸的组成药物,除桂枝、茯苓外,其余是
  A. 丹皮、芍药、桃仁 
  B. 赤芍、川芎、当归 
  C. 炮姜、大黄、红花 
  D. 生姜、大黄、红花 
  E. 知母、熟地、蒲黄 
 
16. [单选题]由元参、麦冬、犀角、银花、黄连、生地、连翘、竹叶心、丹参组成的方剂是
  A. 犀角地黄汤 
  B. 凉膈散 
  C. 普济消毒饮 
  D. 仙方活命饮 
  E. 清营汤 
 
17. [单选题]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
  A. 健脾益气,和中养胃 
  B. 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C. 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D. 健脾养胃,理气化痰 
  E. 健脾助运,养胃渗湿 
 
18. [单选题]《金匮要略》妊娠呕吐谓之
  A. 恶阻 
  B. 胞阻 
  C. 子痫 
  D. 子淋 
  E. 子肿 
 
19. [单选题]肝气郁结证患者的闻诊特点多为
  A. 少气 
  B. 呃逆 
  C. 夺气 
  D. 噫气 
  E. 太息 
 
20. [单选题]空痛属于
  A. 气血精髓亏虚 
  B. 气血运行不畅 
  C. 脾胃湿热 
  D. 肝阳上亢 
  E. 气滞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