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中级考试宝典中医妇科医学中级专业题库免费练习(L6),更多中医妇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中级考试宝典中医妇科医学中级专业题库免费练习(L6),更多中医妇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治疗妇科癥瘕的原则哪项不妥
  A. 先扶正而后治病 
  B. 治病先调经 
  C. 先治其病,而后扶正 
  D. 大积大聚,攻其大半而后止 
  E. 衰其大半而止 
 
2. [单选题]患者,女,30岁,已婚。妊娠后小腹冷痛,绵绵不止,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 当归芍药散 
  B. 寿胎丸 
  C. 逍遥散 
  D. 胶艾汤 
  E. 补中益气汤 
 
3. [单选题]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应该
  A. <0.25mV 
  B. <0.3mV 
  C. <0.2mV 
  D. <0.4mV 
  E. <0.1mV 
 
4. [单选题]《金匮要略》妊娠呕吐谓之
  A. 恶阻 
  B. 胞阻 
  C. 子痫 
  D. 子淋 
  E. 子肿 
 
5. [单选题]患者头胀且痛,胸闷,口不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缓。其证候是
  A. 伤暑 
  B. 冒湿 
  C. 伤湿 
  D. 中暑 
  E. 以上均非 
 
6. [单选题]当人们遭遇了丧失打击之后可能有何反应
  A. 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B. 有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C. 有可能发展为逃避型人格障碍 
  D. 有可能发展为广泛性焦虑障碍 
  E. 有可能发展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7. [单选题]关于孕激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卵巢和肾上腺髓质产生 
  B. 胎盘也可产生 
  C. 在肝脏中代谢 
  D. 降解为孕二醇 
  E. 卵泡期含量极低 
 
8. [单选题]柴胡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产生机制主要是
  A. 血弱气弱,腠理开 
  B. 藏府相连,邪高痛下 
  C. 邪气与正气相搏于胁下 
  D. 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 
  E. 邪气与正气相搏于腠理 
 
9. [单选题]依据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所用的方药是
  A. 小建中汤 
  B. 炙甘草汤 
  C. 桂枝人参汤 
  D. 桂枝甘草汤 
  E.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0. [单选题]胃热熏蒸型经行口糜最佳治疗方剂
  A. 龙胆泻肝汤 
  B. 导赤散 
  C. 泻白散 
  D. 凉膈散 
  E. 清胃散 
 
11. [单选题]《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A. 肾气有余 
  B. 三阳脉盛 
  C. 气机畅通 
  D. 天癸未竭 
  E. 肾气实 
 
12. [单选题]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 病原体的数量 
  B. 病原体的毒力 
  C.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D. 病原体的侵袭力 
  E. 机体的抵抗能力 
 
13. [单选题]临床上最常出现血尿的疾病是
  A. 肾脏的先天畸形 
  B. 免疫系统疾病 
  C. 红斑狼疮 
  D. 糖尿病 
  E. 肾小球肾炎 
 
14. [单选题]牛膝具善下行之性,但此特点不能用于
  A. 腰膝酸痛 
  B. 口舌生疮 
  C. 气喘咳嗽 
  D. 难产、胞衣不下 
  E. 阴虚阳亢眩晕 
 
15. [单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A. 阳生阴长 
  B. 阳杀阴藏 
  C. 阴静阳躁 
  D. 阳化气,阴成形 
  E. 水为阴,火为阳 
 
16. [单选题]既能行气止痛,又能温肾散寒的药物是
  A. 青木香 
  B. 沉香 
  C. 川楝子 
  D. 檀香 
  E. 乌药 
 
17.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功能
  A. 沟通联系作用 
  B. 运输渗灌作用 
  C. 感应传导作用 
  D. 调节作用 
  E. 温煦作用 
 
18. [单选题]潜伏性感染意义是
  A.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只引起轻微症状 
  B.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保持暂时性平衡,当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可引起疾病 
  C. 病原体与人体保持永久平衡,不引起症状 
  D. 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不出现症状 
  E. 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免疫反应,不出现症状 
 
19. [单选题]下列方剂中不属于汗法范畴的是
  A. 再造散 
  B. 杏苏散 
  C. 败毒散 
  D. 升麻葛根汤 
  E. 普济消毒饮 
 
20. [单选题]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语言 
  E.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