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中医儿科副高医学高级职称专项练习在线题库(W0),更多中医儿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中医儿科副高医学高级职称专项练习在线题库(W0),更多中医儿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稍有潮热,当用
  A. 大陷胸汤 
  B. 大柴胡汤 
  C. 大承气汤 
  D. 小承气汤 
  E. 调胃承气汤 
 
2. [单选题]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治宜
  A. 白虎汤 
  B. 白虎加人参汤 
  C. 大承气汤 
  D. 大柴胡汤 
  E. 以上均不是 
 
3. [多选题]血分证的病理是( )
  A. 动血耗血 
  B. 扰神窜络 
  C. 瘀热内阻 
  D. 耗损肾阴 
  E. 虚风内动 
 
4. [单选题]夏季热上盛下虚型证属∶
  A. 脾胃亏虚 
  B. 脾阳不振 
  C. 胃热炽盛 
  D. 脾肾阳虚 
  E. 肾阳衰微 
 
5. [单选题]小儿口疮症见口舌溃疡,色淡痛轻,反复发作,神疲颧红,口干不渴,大便较干,舌红,苔花剥,脉细数。最佳方剂为
  A. 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B. 知柏地黄丸 
  C. 附子理中汤 
  D. 麦味地黄丸 
  E. 七味都气丸 
 
6. [多选题]《小儿病源方论》提出了养子十法,包括
  A. 一要背暖 
  B. 二要肚暖 
  C. 三要足暖 
  D. 四要头凉 
  E. 五要手凉 
 
7. [单选题]附子汤证"身痛"的病机是
  A. 表阳受伤,筋脉失养 
  B. 营气两伤,筋脉失养 
  C. 阴液耗伤,筋脉失养 
  D.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E. 气血两亏,筋脉失养 
 
8. [单选题]6~7个月婴儿应会的动作是
  A. 会爬 
  B. 扶站 
  C. 独坐 
  D. 独走 
  E. 双脚跳 
 
9. [单选题]小儿中药用量,乳婴儿应为成人量的
  A. 1/6 
  B. 1/3~1/2 
  C. 1/2 
  D. 1/2~2/3 
  E. 等量 
 
10. [单选题]根据《素问·五脏别论》,下列不属于传化之腑的是
  A. 胃 
  B. 大肠 
  C. 小肠 
  D. 胆 
  E. 膀胱 
 
11. [多选题]夜啼的病机主要在( )
  A. 脾寒 
  B. 心热 
  C. 惊恐 
  D. 肝风 
  E. 肾虚 
 
12. [单选题]5岁患儿,高热4天,予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三天,发热不退,头痛剧烈,呕吐频繁,项背强直,烦躁谵语,喉中痰鸣,唇干渴饮,溲赤便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数有力,指纹紫滞。该病可能的诊断为:( )
  A. 病毒性脑炎 
  B. 高热惊厥 
  C. 癫痫 
  D. 手足口病 
  E. 流行性腮腺炎 
 
13. [单选题]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变脏腑在
  A. 脾胃心肝 
  B. 心肝脾肺 
  C. 心肝脾肾 
  D. 心脾肺肾 
  E. 肺脾肝肾 
 
14. [单选题]具有养血祛瘀、温经散寒功效的方剂是
  A. 失笑散 
  B. 少腹逐瘀汤 
  C. 生化汤 
  D. 复元活血汤 
  E. 温经汤 
 
15.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癫痫分证中瘀痫的证候特征( )
  A. 精神恐惧 
  B. 舌有瘀点 
  C. 抽搐部位固定 
  D. 头痛 
  E. 大便干结 
 
16. [单选题]痄腮病变的主要经络是
  A.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B.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C.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D.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E.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17. [单选题]具有消肿生肌功效的活血祛瘀药是
  A. 乳香、没药 
  B. 三棱、莪术 
  C. 煅石膏、牡丹皮 
  D. 白芷、丹参 
  E. 桃仁、红花 
 
18. [多选题]紫癜阴虚火旺证临床可见
  A. 口臭口渴便秘 
  B. 鼻衄齿衄,血色鲜红 
  C. 紫癜色鲜明,伴瘙痒 
  D. 低热盗汗,手足心热 
  E. 舌红苔少,脉细数 
 
19. [单选题]《至真要大论》指出"澄澈清冷,皆属于"
  A. 风 
  B. 寒 
  C. 暑 
  D. 湿 
  E. 热 
 
20. [单选题]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常用治疗手段不包括
  A.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B. 推拿疗法 
  C. 中药穴位敷贴 
  D. 体针 
  E. 捏脊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