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级卫生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全科中级冲刺密卷答案(V3),更多中医全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患者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随情绪激惹加重,胸闷,善太息,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最合适的方剂是:
  A. 四逆散 
  B. 柴胡疏肝散 
  C. 木香顺气散 
  D. 旋覆花汤 
  E. 龙胆泻肝汤 
 
2. [单选题]由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直接损害不包括
  A. 急性中毒 
  B. 机体免疫力下降 
  C. 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增高 
  D. 变态反应 
  E. 致癌作用 
 
3. [单选题]内科医生王某,在春节探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产妇临产,因车上无其他医务人员,王某遂协助产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过度,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王某行为的性质为
  A. 属于违规操作,构成医疗事故 
  B. 属于非法行医,不属医疗事故 
  C. 属于超范围执业,构成医疗事故 
  D. 属于见义勇为,不构成医疗事故 
  E. 虽造成不良后果,但不属医疗事故 
 
4.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呕吐的主要原因:
  A. 外邪侵袭 
  B. 湿邪困脾 
  C. 饮食不节 
  D. 情志失调 
  E. 脾胃虚弱 
 
5.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味地黄丸主治证临床表现的是
  A. 腰膝酸软,盗汗遗精 
  B. 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C. 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D. 小便不利或反多 
  E. 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6. [单选题]与梅核气有关的脏腑是:
  A. 肺、胃 
  B. 肺、肾 
  C. 肝、脾 
  D. 肝、脾、肺 
  E. 肝、脾、心 
 
7. [单选题]患者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治宜用
  A. 小柴胡汤 
  B. 龙胆泻肝汤 
  C. 蒿芩清胆汤 
  D. 四逆散 
  E. 逍遥散 
 
8. [单选题]下列方剂中重用生姜的是
  A. 小建中汤 
  B. 吴茱萸汤 
  C. 实脾散 
  D. 健脾丸 
  E. 温经汤 
 
9. [单选题]善于温肺化饮,治疗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的药组是
  A. 附子、细辛 
  B. 附子、干姜 
  C. 干姜、细辛 
  D. 干姜、吴茱萸 
  E. 吴茱萸、细辛 
 
10.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能治疗乳汁不下的药物是
  A. 木通、通草 
  B. 冬葵子、刺蒺藜 
  C. 穿山甲、王不留行 
  D. 漏芦、路路通 
  E. 橘叶、益母草 
 
11. [单选题]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等于胃癌 
  B. 小部分可发展成胃癌 
  C. 最终发展为胃癌 
  D. 与胃癌无关 
  E. 大部分发展成胃癌 
 
12. [单选题]患者,女,36岁,已婚。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无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 八珍汤 
  B. 当归补血汤 
  C. 血府逐瘀汤 
  D. 趁痛丸 
  E. 圣愈汤 
 
13. [单选题]化痰通腑法的代表方:
  A. 补阳还五汤 
  B. 星蒌承气汤 
  C. 天麻钩藤饮 
  D. 化痰通络方 
  E. 镇肝熄风汤 
 
14. [单选题]慢性肝炎
  A. 病程超过2周 
  B. 病程超过1月 
  C. 病程超过2月 
  D. 病程超过半年 
  E. 病程超过1年 
 
15.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是太阴病证的临床表现
  A. 腹满而吐 
  B. 大便泄泻 
  C. 食则吐蛔 
  D. 时腹自痛 
  E. 四肢欠温 
 
16. [单选题]全科医生应诊的四大任务中不包括
  A. 确认并处理现存医疗保健问题 
  B. 对医疗保健问题进行连续性照顾 
  C. 适时提供预防性照顾 
  D. 解决病人诊断和治疗问题 
  E. 改进病人的就医、遵医行为 
 
17. [单选题]桑杏汤与桑菊饮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 桑叶 甘草 
  B. 桑叶 杏仁 
  C. 桔梗 甘草 
  D. 桔梗 杏仁 
  E. 薄荷 栀子 
 
18. [单选题]腹部触诊呈揉面感见于
  A. 结核性腹膜炎 
  B. 胃溃疡穿孔 
  C. 肠梗阻穿孔 
  D. 急性胆囊炎 
  E. 急性腹膜炎 
 
19. [单选题]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A. 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 
  B. 疾病的病因 
  C. 疾病的防制措施 
  D. 流行病研究方法 
  E. 以上均是 
 
20. [单选题]满面通红者多属于
  A. 戴阳证 
  B. 虚热证 
  C. 实热证 
  D. 上热下寒证 
  E. 格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