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中级考试宝典2024中西医结合内科(中级)专项训练考试试题(M6),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中级考试宝典2024中西医结合内科(中级)专项训练考试试题(M6),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不伤害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A. 意外伤害无法防范 
  B. 强迫病人进行实验室检查 
  C. 对病人做与诊断无关的检查 
  D. 正确处理审慎与胆识的关系 
  E. 造成有意伤害时要给予赔偿 
 
2. [单选题]下列各项,关于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叙述错误的是
  A. 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症状突出 
  B. 支气管哮喘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 
  C. 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使用解痉药有效 
  D. 支气管哮喘使用解痉药有效 
  E. 两者可相兼为患 
 
3. [单选题]下列不是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 湿性重浊 
  B. 湿性凝滞 
  C.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D. 湿性黏滞 
  E.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 [单选题]出现在应激源反应中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个体对于应激源的
  A. 体质不同 
  B. 认知评价不同 
  C. 敏感度不同 
  D. 反应强度不同 
  E. 文化程度不同 
 
5. [单选题]防己具有的功效是
  A. 舒经络,解表 
  B. 消骨鲠,解暑 
  C. 止痛,化湿和胃 
  D. 止痛,安胎 
  E. 止痛,利水消肿 
 
6. [单选题]肠蠕动音呈金属样,最可能的原因是
  A. 麻痹性肠梗阻 
  B. 机械性肠梗阻 
  C. 低钾血症 
  D. 急性肠炎 
  E. 败血症 
 
7. [单选题]用于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外漏时的药是
  A. 酚妥拉明 
  B. 异丙肾上腺素 
  C. 酚苄明 
  D. 普萘洛尔 
  E. 噻吗洛尔 
 
8. [单选题]半数有效量是
  A. 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B. 达到50%有效血浓度的剂量 
  C. 引起50%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剂量 
  D. 达到50%阈剂量的剂量 
  E. 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9. [单选题]暑温的治则是
  A. 清泄暑热 
  B. 清暑益气和中 
  C. 清暑益气生津 
  D. 清暑凉营养阴 
  E. 滋养肺胃之阴 
 
10. [单选题]哮与喘临床表现的区别是
  A. 呼吸困难 
  B. 张口抬肩 
  C. 鼻翼煽动 
  D. 难以平卧 
  E. 喉有哮鸣音 
 
11. [单选题]患者,男,36岁。因应酬太多,倍感疲劳,昨日起怕冷,发烧,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濡滑。首选药物是
  A. 麻黄 
  B. 桂枝 
  C. 藿香 
  D. 苏叶 
  E. 薄荷 
 
12. [单选题]酸枣仁汤中配伍川芎的主要用意是
  A. 祛瘀血,止疼痛 
  B. 行气滞,化瘀血 
  C. 调肝血,疏肝气 
  D. 祛风邪,止头痛 
  E. 祛风邪,止痹痛 
 
13. [单选题]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药,如黄芪之类,其理论依据是
  A. 气能行血 
  B. 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E. 血为气母 
 
14. [单选题]以"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为理论依据阐发的治则不包括
  A. 引火归原 
  B. 阳中求阴 
  C. 脏病治腑 
  D. 气虚补血 
  E. 用热远热 
 
15. [单选题]一贯煎的君药是
  A. 枸杞子 
  B. 川楝子 
  C. 麦冬 
  D. 生地黄 
  E. 当归 
 
16. [单选题]治湿温病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窍闭神昏,首选药组是
  A. 藿香、佩兰 
  B. 砂仁、豆蔻 
  C. 郁金、明矾 
  D. 郁金、石菖蒲 
  E. 牛黄、地龙 
 
17. [单选题]经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后准备从事医师诊疗活动还应经
  A. 执业准入 
  B. 执业证书 
  C. 执业注册 
  D. 执业医师 
  E. 执业资格 
 
18. [单选题]《金匮要略》论中风,邪在于经可见
  A. 肌肤不仁 
  B. 即重不胜 
  C. 口吐涎 
  D. 舌即难言 
  E. 喁僻不遂 
 
19. [单选题]霍乱兼表证而以里虚寒证为急者,应用何方主治
  A. 四逆汤 
  B. 理中汤 
  C. 白通汤 
  D. 四逆加人参汤 
  E.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0. [单选题]既能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又能安胎的药物是
  A. 桑叶 
  B. 洋金花 
  C. 蒲黄 
  D. 艾叶 
  E. 款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