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中级职称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外科医学中级在线题库(K6),更多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卫生中级职称考试宝典中西医结合外科医学中级在线题库(K6),更多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细而尖锐的器物刺入体内而致的损伤称为:
  A. 切伤 
  B. 裂伤 
  C. 刺伤 
  D. 火器伤 
  E. 皮肤撕脱伤 
 
2. [单选题]疾病转归既可能化燥化火,又能遏伤阳气的温病是
  A. 风温 
  B. 暑温 
  C. 春温 
  D. 湿温 
  E. 秋燥 
 
3. [单选题]服茵陈蒿汤后,病退征象,哪条是错的
  A. 身黄渐退 
  B. 腹满减轻 
  C. 小便当利 
  D. 尿如皂角汁状 
  E. 身溅然汗出而解 
 
4. [单选题]病人大便中含有脓血黏液者,是因
  A. 食滞胃肠所致 
  B. 湿热疫毒所致 
  C. 久病体衰所致 
  D. 阳虚寒凝所致 
  E. 脾虚气陷所致 
 
5.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
  A. 少腹急结硬满 
  B. 如狂或发狂 
  C. 小便不利 
  D. 大便色黑如漆 
  E. 脉沉涩或沉结 
 
6. [单选题]后世养血调经名方四物汤是从《金匮要略》哪个方剂化裁而成
  A. 当归散 
  B. 当归芍药散 
  C. 胶艾汤 
  D. 当归建中汤 
  E. 麦门冬汤 
 
7. [单选题]男性,50岁。临床诊断肝挫伤,经保守治疗已出院2周。今日突发上腹部剧烈绞痛,黄疸,黑便。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
  A. 胆道出血 
  B. 胃癌出血 
  C.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D.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E. 应激性溃疡出血 
 
8. [单选题]心下有留饮的特点是
  A. 素盛今瘦 
  B. 背寒冷如掌大 
  C. 胁下痛引缺盆 
  D. 满喘咳吐 
  E. 心下痞坚 
 
9. [单选题]真人养脏汤中配伍诃子的用意是
  A. 涩肠止泻 
  B. 下气消胀 
  C. 下气消痰 
  D. 清肺利咽 
  E. 敛肺止咳 
 
10. [单选题]男性,38岁。发现腹壁包块2个月。查体:右上腹部可触及一直径为2.5cm的皮下包块,与皮肤无粘连,质硬,较固定,边界不清,无触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
  A. 皮样囊肿 
  B. 脂肪瘤 
  C. 皮脂腺囊肿 
  D. 纤维瘤 
  E. 表皮样囊肿 
 
11. [单选题]甲状腺癌预后最差的病理类型是( )。
  A. 乳头状腺癌 
  B. 滤泡状腺癌 
  C. 未分化癌 
  D. 髓样癌 
  E. 胶样癌 
 
12. [单选题]下列有关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输血或血制品 
  B. 粪-口途径 
  C. 静脉注射 
  D. 母婴传播 
  E. 密切接触 
 
13. [单选题]《大医精诚篇》出自
  A. 《伤寒杂病论》 
  B. 《医门法律》 
  C. 《备急千金要方》 
  D. 《黄帝内经》 
  E. 《医家十要》 
 
14. [单选题]补中益气汤的组方配伍特点主要是( )。
  A. 补气与健脾配用 
  B. 补气与养血配用 
  C. 补气与燥湿配用 
  D. 补气与升提配用 
  E. 补气与理气配用 
 
15. [单选题]根据《素问·痹论》所述,以游走性疼痛为特点的痹证是
  A. 皮痹 
  B. 行痹 
  C. 痛痹 
  D. 着痹 
  E. 筋痹 
 
16. [单选题]患者,女,21岁。形体消瘦,腹部隐痛,大便有虫节片排出,诊断为绦虫。槟榔的用量是
  A. 0.1g 
  B. 1g 
  C. 10g 
  D. 60g 
  E. 150g 
 
17. [单选题]正常人体每日需钠量是( )。
  A. 3g 
  B. 3.5g 
  C. 4g 
  D. 4.5g 
  E. 5g 
 
18. [单选题]据《灵枢·脉度》,下列五脏与七窍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 
  B.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C.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D.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E. 脾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19. [单选题]常山的功效是
  A. 截疟,劫痰 
  B. 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C. 涌吐痰涎,解毒收湿 
  D. 涌吐痰涎,收疮 
  E. 涌吐痰食,温肺化饮 
 
20. [单选题]同样是哮喘病,针对不同的患者,所采取的治疗可不同。其理论依据是
  A. 辨证而治 
  B. 同病异治 
  C. 辨证论治 
  D. 异病同治 
  E. 辨病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