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高级职称(副高)考试宝典2024风湿学高级职称(副高)终极模考试试题(P6),更多风湿病(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喘证病因的是( )
A. 外邪侵袭
B. 肺肾虚弱
C. 痰浊壅盛
D. 情志所伤
E. 饮食所伤
2. [单选题]关于ANCA,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A. ANCA检测已成为一种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工具,该指标在病因学及作为治疗靶标的潜在作用则仍在研究中
B. ANCA可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
C. c-ANCA对应的抗原为蛋白酶3(protein3,PR3)
D. p-ANCA对应的抗原为蛋白酶3(protein3,PR3)
E. ANCA也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SLE等
3. [单选题]下列哪种细胞损伤后可产生内因子抗体
A. 主细胞
B. 壁细胞
C. 黏液细胞
D. G细胞
E. 贲门腺细胞
4. [单选题]患者男性,40岁,发现心脏杂音2年,患者出现下列哪项改变对明确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最有价值
A. 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前叶曲线呈城墙样
B. 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回声偏强
C. 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瓣少量反流
D. 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少量反流
E. 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少量反流
5. [单选题]归脾汤所治心悸失眠的主证是( )
A. 心阴不足,心火亢盛
B. 肾阴不足,虚火旺盛
C. 肝血不足,虚烦不眠
D.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E.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
6. [单选题]郄穴的数目是( )
A. 12个
B. 8个
C. 16个
D. 15个
E. 32个
7. [单选题]患者男性,23岁。2年来反复镜下血尿,偶见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定量0.8g/d,血肌酐97.24μmol/L,尿素氮5.4mmol/L,IgG14g/L,IgA0.6g/L,IgM0.3g/L,抗O 1∶200。为了明确诊断,最有价值的进一步检查是
A. 腹部:X线平片
B. 尿查抗酸杆菌
C. 肾活检
D. 逆行肾盂造影
E. 中段尿培养
8. [单选题]鳞状上皮化生不发生于( )。
A. 支气管黏膜上皮
B. 胆囊黏膜上皮
C. 胃黏膜上皮
D. 脑室管膜上皮
E. 肠黏膜上皮
9. [多选题]由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常见肺部病变是
A. 肺间质病变
B. 肺类风湿结节
C. 气胸
D. 胸膜炎
E. 肺脓肿
10. [单选题]关于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正确的是
A. 由于肺动脉压升高,从而使左房压升高
B. 由于左房平均压升高,从而使肺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
C. 右心衰竭使肺毛细血管淤血加重
D. 肺小动脉收缩产生的肺动脉高压,吸氧后可升高
E. 右心受累与左房压无关
11. [单选题]SLE累及心血管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A. 心肌炎
B. 血管炎
C. 心包炎
D. 心律失常
E. 心内膜炎
12. [单选题]对于胆红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非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
B. 在肝细胞酶的作用下形成结合胆红素
C. 红细胞破坏后形成结合胆红素
D. 尿胆红素是非结合胆红素入血
E. 尿胆红素是经肠肝循环到肾的
13. [单选题]一HL病人,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体重明显下降。胸片及腹部B超均无异常,宜选用哪项治疗为主
A. 局部照射
B. “斗篷式”扩大淋巴结照射
C. 全身淋巴结照射
D. MOPP方案
E. CHOP方案
14. [单选题]对诊断霍奇金淋巴瘤最有意义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是
A. LCA
B. CD30
C. CD56
D. MPO
E. L26
15. [单选题]小儿败血症的确诊主要依据是
A. 高热持续不退伴精神萎靡
B. 高热伴肝脾大
C. 高热伴周围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
D. 血培养阳性
E. 体内抗体在恢复期为早期的4倍以上
16. [单选题]下述各项中正确的是
A. VWF是由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合成的
B. VWF是由肝细胞合成的
C. VWF是由巨核细胞合成的
D. VWF是由白细胞合成的
E. VWF抑制血小板在内皮下黏附
17. [单选题]Goodpasture综合征的首选治疗为
A. 类固醇激素
B. 细胞毒素药物
C. 血浆置换
D. 输血
E. 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
18. [单选题]痰热内郁癫痫发狂可用( )
A. 铅丹
B. 硼砂
C. 明矾
D. 硫黄
E. 炉甘石
19. [单选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正规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完全缓解
B. 治疗原则中包括去除诱因
C. 环磷酰胺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
D. 最重要、应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是免疫抑制剂
E. 重症患者可行激素冲击治疗
20. [多选题]带下过少的证型有( )
A. 气血虚弱
B. 肝肾亏损
C. 阴虚内热
D. 血枯瘀阻
E. 肾阳虚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