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卫生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妇科副高卫生职称免费考试试题下载(L4),更多中医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卫生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妇科副高卫生职称免费考试试题下载(L4),更多中医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专治脾肺气虚的药组是
  A.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 
  B. 党参、黄芪、太子参 
  C.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 
  D. 当归、牡丹皮、白芍 
  E. 杜仲、续断、仙茅 
 
2. [单选题]男,21岁,因受精神刺激,突然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则打人毁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
  A. 痰蒙心神证 
  B. 痰火扰神证 
  C. 心火亢盛证 
  D. 肝火炽盛证 
  E. 肝阳化风证 
 
3. [多选题]金银花可用治
  A. 疮痈肿痛 
  B. 风热表证 
  C. 温病初起 
  D. 热入营血 
  E. 热毒血痢 
 
4. [单选题]瓜蒂具有的功效是
  A. 涌吐痰涎,截疟 
  B. 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C. 涌吐痰涎,解毒收湿 
  D. 涌吐痰涎,收疮 
  E. 涌吐痰食,温肺化饮 
 
5. [单选题]经间期出血相当于西医学的:
  A. 生殖系统炎症 
  B. 排卵期出血 
  C. 有排卵型功血之黄体功能不足 
  D. 有排卵型功血之黄体萎缩不全 
  E. 无排卵型功血 
 
6. [单选题]先见大便秘结,继发喘咳胸满,多为
  A. 阳明腑实 
  B. 胃病影响脾 
  C. 大肠病引起肺气不利 
  D. 大小肠俱病 
  E. 肠道津枯 
 
7. [单选题]虚证闭经的主要发病机制为( )。
  A. 肝肾亏损,冲任不充 
  B. 精血不足,血海空虚 
  C. 阴血不足,气血亏损 
  D. 脾肾阳虚,化源不足 
  E. 脾肾亏损,先天不足 
 
8. [多选题]青黛治疗的病证是
  A. 温毒发斑,血热衄血 
  B. 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C. 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D. 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E. 湿疹湿疮,皮肤瘙痒 
 
9.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有脉率快的特点
  A. 数 
  B. 促 
  C. 滑 
  D. 疾 
  E. 动 
 
10. [单选题]据《素问·痿论》五脏合五体的理论,肝之所合为
  A. 皮毛 
  B. 血脉 
  C. 肌肉 
  D. 筋膜 
  E. 四肢 
 
11. [单选题]女患者,19岁,月经尚未初潮,平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少苔,脉细涩。治疗最佳方剂是:
  A. 苍附导痰丸 
  B. 血府逐瘀汤 
  C. 人参养荣汤 
  D. 八珍益母丸 
  E. 归肾丸 
 
12. [单选题]具有解表蠲饮、止咳平喘的方剂是
  A. 麻黄汤 
  B. 小青龙汤 
  C. 大青龙汤 
  D. 定喘汤 
  E.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3. [单选题]以"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为理论依据阐发的治则不包括
  A. 引火归原 
  B. 阳中求阴 
  C. 脏病治腑 
  D. 气虚补血 
  E. 用热远热 
 
14. [单选题]羚羊角、天麻、钩藤的功效共同点是
  A. 息风止痉,清热解毒 
  B.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 
  C. 息血止痉,清肺平喘 
  D. 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E. 息风止痉,祛风通络 
 
15. [单选题]带下量多,色黄,质粘腻,有臭气,胸闷口腻,治疗首选方剂是:
  A. 完带汤 
  B. 五味消毒饮 
  C. 止带方 
  D. 内补丸 
  E. 知柏地黄丸 
 
16. [单选题]下列腧穴中,能治疗癫狂痫的是:
  A. 天枢、大横 
  B. 外陵、大巨 
  C. 太乙、滑肉门 
  D. 水道、归来 
  E. 不容、承满 
 
17.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与肝肾两脏相关的是
  A. 水火既济 
  B. 先后天互资 
  C. 藏泄互用 
  D. 精血同源 
  E. 阴阳承制 
 
18. [单选题]桑杏汤与桑菊饮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 桑叶、甘草 
  B. 桑叶、杏仁 
  C. 桔梗、甘草 
  D. 桔梗、杏仁 
  E. 薄荷、栀子 
 
19. [多选题]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有
  A. 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B. 气功导引中体内气的流动 
  C. 腧穴主治功能的归纳 
  D.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E. 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 
 
20. [单选题]功能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药物是
  A. 木瓜 
  B. 五加皮 
  C. 豨莶草 
  D. 防己 
  E. 络石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