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微生物检验技术(正高)真题讲解(AH1),更多微生物检验技术_正高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以下关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37℃生长时需要钙离子
B. 都具有一个60kb的毒力质粒
C. 在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组织培养液内37℃培养1天,不会发生自凝
D. 在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组织培养液内25℃培养1天,不会发生自凝
E. 在37℃生长时无动力
2. [多选题]下列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有关的是
A. 毒素
B. 热原质
C. 色素
D. 细菌素
E. 侵袭性酶
3. [多选题]有关"淋球菌"的叙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 人是本菌的唯一宿主
B. 为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
C.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D. 菌毛不具有抗吞噬作用
E. 不易产生耐药性
4. [多选题]转座子:
A.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B. 由1个中心序列与2个末端的反向重复序列组成
C. 具有编码转座功能和药物抗性的基因
D. 能在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自行转位
E. 引起的转位性突变不能返祖
5. [多选题]无机盐对细菌的作用有
A. 细菌代谢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B. 调节菌体内外渗透压
C. 促进酶的活性或作为某些辅酶组分
D. 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及致病作用密切相关
E.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6. [多选题]呼吸道病毒
A. 绝大多数为RNA病毒
B. 大多有包膜
C. 大多可在鸡胚内增殖
D. 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多见
E. 一般都有凝集红细胞的能力
7. [多选题]与条件致病菌感染有关的疾病是:
A. 鹅口疮
B. 假膜性肠炎
C. 白喉
D. 肉毒中毒
E. 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
8. [多选题]关于白假丝酵母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出现菌群失调或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各种念珠菌病
B. 糖尿病、妊娠、服用避孕药等都是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皮肤与黏膜感染的危险因素
C. 艾滋病、细胞免疫缺陷、淋巴癌和白血病等都是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
D. 鹅口疮是由黏膜念珠菌引起的,多发生于体质虚弱的出生婴儿
E. 白假丝酵母菌可以引起肺炎、关节炎、脑膜炎等
9. [多选题]艾滋病毒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的原因有:
A. 侵犯CD4+T细胞
B. 基因整合而形成"无抗原"状态
C. 包膜糖蛋白高度变异
D. 感染单核-吞噬细胞长期储存病毒
E. 病毒基因缺陷
10. [多选题]可用于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有
A. 亚胺培南
B. 万古霉素
C. 环丙沙星
D. 磺胺类
E. 头孢菌素
11. [多选题]可用作空肠弯曲菌与胚胎弯曲菌鉴别的是
A. 萘啶酸敏感试验
B. 头孢噻吩敏感试验
C. 氧化酶
D. 革兰染色
E. 醋酸吲哚水解试验
12. [多选题]结核菌素试验的意义是
A. 确定预防接种卡介苗的对象
B. 判断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C. 作为婴幼儿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D. 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E. 了解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感染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3. [多选题]无芽胞厌氧菌的特点有
A. 形态特征无鉴别意义
B. 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
C. 多为正常菌群
D. 在肠道内数量是需氧菌的1000倍
E. 菌体内大多形成异染颗粒
14. [多选题]为了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主要原则有:
A. 选择用药前,除危重病人外,原则上应先做细菌药敏试验
B. 尽量使用小剂量
C. 疗程尽量缩短
D. 尽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彻底杀死病原菌
E. 对肠道外感染,尽量非经口用药
15. [多选题]弓形虫感染人体的途径主要有
A. 经口感染
B.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
C. 经呼吸道感染
D. 经媒介昆虫感染
E. 经胎盘感染
16. [多选题]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法,其实际意义有:
A. 鉴别细菌
B. 初选抗菌药物
C. 了解细菌致病性
D. 了解细菌的抵抗力
E. 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17. [多选题]关于病毒学检验中标本采集、处理与运送正确的是
A. 诊断与病期不同采集的标本不同
B. 要进行预处理才能用于接种
C. 采集后立即送到病毒实验室
D. 暂时不能检查或分离培养时,应将标本放入冻存液
E. 暂时不能检查或分离培养时,应将标本存放在-20℃冰箱
18. [多选题]与人类肿瘤发生有关的病毒有
A. HIV
B. HBV
C. HTLV
D. HPV
E. EBV
19. [多选题]有关"病毒吸附与穿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包膜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核衣壳直接进入细胞质内
B. 无包膜病毒大多通过胞饮方式进入
C. 病毒体表面位点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D. 病毒核酸单独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
E. 各种病毒的受体相同
20. [多选题]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有
A. 细菌寄居部位改变
B. 机体抵抗力下降
C. 细菌毒力变异
D. 细菌营养条件改变
E. 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