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烧伤外科(正高)易混易错考试试题(C3),更多烧伤外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血栓前状态的筛查指标有
  A. APTT、PT缩短 
  B.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C. 血小板计数减低 
  D. GMPl40过度表达 
  E. D-二聚体阳性 
 
2. [多选题]电烧伤创面早期皮瓣修复原则包括 ( )
  A. 切除坏死皮肤充分暴露烧伤深部组织 
  B. 只要全身情况允许、无内脏并发症,手术清创愈早愈好 
  C. 要正确判断血管栓塞平面 
  D. 坏死、变性肌肉、神经、肌腱、血管都应彻底切除 
  E. 电烧伤清创后的创面要立即用皮瓣覆盖 
 
3. [多选题]下列表现中,提示中风阳闭的有( )
  A. 躁扰不安 
  B. 痰浊壅盛 
  C. 二便自遗 
  D. 面赤身热 
  E. 舌苔黄腻 
 
4. [多选题]腹壁静脉曲张见于
  A. 腹腔巨大肿物 
  B. 门静脉高压 
  C. 下腔静脉阻塞 
  D. 上腔静脉阻塞 
  E. 皮肤白皙的人 
 
5. [多选题]与痹病关系最为密切的外邪有( )
  A. 风 
  B. 寒 
  C. 暑 
  D. 湿 
  E. 燥 
 
6. [单选题]月经提前,量少,质稠,颧赤唇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证属( )
  A. 实热 
  B. 虚热 
  C. 郁热 
  D. 瘀热 
  E. 湿热 
 
7. [多选题]血沉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
  A. 辅助诊断结核病 
  B. 辅助鉴别良恶性肿瘤 
  C. 血液流变学指标 
  D. 观察风湿热活动情况 
  E. 鉴别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 
 
8. [多选题]有关烧伤休克的治疗,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 国内常用的标准公式:伤后第1个24小时补液量(ml)=体重(kg)×烧伤面积×1.5,其中胶体:晶体=(0.5~1):1,不再需要额外补充生理需要量。 
  B. 伤后第1个8小时要输入第1个24小时计算总量的一半,余下的一半在后16小时内输入 
  C. 第1个24小时的电解质和胶体应为第1个24小时计算总量的一半,需要额外补充生理需要的水分 
  D. 烧伤休克的补液应严格遵守公式的计算量,不得随意加减,以免灌注不足或输液量过多 
  E. 延迟复苏的患者,为避免短期大量液体输入而诱发心衰、肺水肿,其输液按照复苏延迟的时间向后顺延,输液量必须严格按照公式的计算量 
 
9. [多选题]糖耐量减低见于
  A. 慢性胰腺炎 
  B. 甲状腺功能减退 
  C.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D. 胰岛β细胞瘤 
  E. 垂体前叶功能亢进 
 
10. [多选题]球形红细胞见于
  A. G-6-PD缺乏 
  B. 海洋性贫血 
  C. AIHA 
  D. PNH 
  E. HS 
 
11. [多选题]从治法包括( )
  A. 寒者热之 
  B. 寒因寒用 
  C. 通因通用 
  D. 用寒远寒 
  E. 热因热用 
 
12. [多选题]高压电烧伤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复合伤,其致伤因素包括
  A. 电流和电压 
  B. 触电时间 
  C. 身体组织对电流的阻力 
  D. 电流从身体经过的途径 
  E. 电流热效应和化学效应 
 
13. [多选题]防止真菌感染的原则包括
  A. 及早封闭创面,缩短病程 
  B. 加强营养支持 
  C. 应用免疫抑制剂 
  D. 合理应用抗生素 
  E. 防止其他并发症 
 
14. [多选题]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心肌细胞特性包括
  A. 自律性 
  B. 自动性 
  C. 传导性 
  D. 兴奋性 
  E. 收缩性 
 
15. [单选题]望舌以辨别疾病虚实,主要观察( )
  A. 舌色浅深 
  B. 舌质老嫩 
  C. 舌苔厚薄 
  D. 舌苔润燥 
  E. 舌体胖瘦 
 
16. [单选题]黄苔一般主( )
  A. 寒证 
  B. 热证 
  C. 痰饮 
  D. 湿证 
  E. 脾虚证 
 
17. [多选题]肝功能检查包括
  A. 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 
  B. 电解质测定 
  C.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及球蛋白测定 
  D. 血清转氨酶测定 
  E. 血清胆红素测定 
 
18. [单选题]头身重痛,属( )
  A. 湿阻 
  B. 瘀血 
  C. 火热 
  D. 气血 
  E. 风热 
 
19.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反治法的是( )
  A. 寒者热之 
  B. 热因热用 
  C. 寒因寒用 
  D. 塞因塞用 
  E. 通因通用 
 
20. [单选题]常引起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等症状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