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考前点睛模拟题(B3),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考前点睛模拟题(B3),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患者小便混如米泔,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加有凝块,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腻,脉濡数,其治则是
  A.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B. 清热痛淋,凉血止血 
  C. 清热利湿,通淋 
  D. 滋阴清热 
  E. 以上都错 
 
2. [单选题]下列一般不会出现黑便的是
  A. 消化性溃疡活动期 
  B. 肛裂 
  C. 进食鸭血 
  D. 服用含有铁剂 
  E. 胃癌 
 
3. [单选题]《素问·五脏别论》中“魄门亦为五脏使”的“魄门”指
  A. 汗孔 
  B. 玄府 
  C. 气门 
  D. 肛门 
  E. 以上都不是 
 
4.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宜用补法
  A. 脾虚气阳之淋证 
  B. 湿热蕴结之淋证 
  C. 肾阳不足之淋证 
  D. 下焦虚衰之尿浊 
  E. 肾阴亏损之淋证 
 
5. [单选题]脾脏在舌上的分属部位是
  A. 舌边 
  B. 舌尖 
  C. 舌中 
  D. 舌根 
  E. 舌面 
 
6. [单选题]伤寒的特征性皮疹是
  A. 丘疹 
  B. 斑疹 
  C. 荨麻疹 
  D. 玫瑰疹 
  E. 斑丘疹 
 
7. [单选题]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是
  A. 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咯铁锈色痰 
  B. 早期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C. 低热,盗汗,病程长 
  D. 高热,咳嗽,脓性痰 
  E. 咯粉红色泡沫痰 
 
8. [单选题]产生中药毒性的主要原因除外
  A. 炮制不当 
  B. 剂量过大、配伍不当 
  C. 误服伪品 
  D. 制剂服法不当 
  E. 个体胖瘦 
 
9.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正虚瘀结型的临床特点
  A. 疼痛逐渐加剧,甚至难以忍受 
  B. 饮食大减 
  C. 按之难忍 
  D. 面色萎黄 
  E. 舌蓝嫩无苔,脉细弱涩弦 
 
10. [单选题]患者,男,65岁。泄泻已达三月之久,便中带血,舌淡,脉细。首选药物是
  A. 木香 
  B. 黄连 
  C. 石菖蒲 
  D. 赤石脂 
  E. 肉豆蔻 
 
11. [单选题]早期胃癌的特点是
  A. 仅累及黏膜层 
  B. 病变直径<1cm 
  C. 无淋巴结转移 
  D. 黏膜层出现平坦型病变 
  E. 仅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 
 
12. [单选题]在治疗风寒咳喘时,苦杏仁配伍麻黄主要能起的作用是
  A. 止咳化痰,纳气平喘 
  B. 发散风寒,补肺平喘 
  C. 祛风解表,化痰止咳 
  D. 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E. 宣肺止咳,健脾化痰 
 
13. [单选题]慢性菌痢的病程时限是
  A. 时限不定,反复发作 
  B. 超过2周 
  C. 超过2个月 
  D. 超过6个月 
  E. 超过1年 
 
14. [单选题]热淋的治则是
  A. 清热利湿通淋 
  B.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C. 利气疏导 
  D.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E. 以上都不是 
 
15. [多选题]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在于。
  A. 伤于风邪,或是伤于寒邪 
  B. 脉浮缓,或是脉浮紧 
  C. 身痛,或是鼻鸣干呕 
  D. 有汗,或是无汗 
 
16. [单选题]女性,48岁,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率128次/分,律不齐,服用洋地黄治疗10天后,心率40次/分,律齐,最可能为
  A. 窦性心动过缓 
  B. 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C. 房颤伴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D. 房室传导阻滞 
  E. 房扑 
 
17. [单选题]虚喘的治疗为
  A. 补肺 
  B. 温肾 
  C. 健脾 
  D. 培补摄纳 
  E. 固脱 
 
18. [单选题]患者,男性,56岁。素有"高血压病"史5年,头晕时作。因与人口角而使眩晕加重,伴头胀痛,面红,呕恶,失眠多梦,肢体震颤,纳差,舌红苔黄。脉弦,本病宜辨证为
  A. 肝阳上亢 
  B. 肝火偏盛 
  C. 阴虚火旺 
  D. 湿热内蕴 
  E. 阳化动风 
 
19. [单选题]既能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又能利胆退黄的药物是
  A. 柴胡 
  B. 金钱草 
  C. 丹参 
  D. 虎杖 
  E. 郁金 
 
20. [单选题]失眠的原因不包括
  A. 阴虚火旺 
  B. 心胆气虚 
  C. 食积胃脘 
  D. 痰热内扰 
  E. 痰湿内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