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医学职称副高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副高)真题答案公布(B5),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确诊支气管哮喘的实验室检查是
  A. 支气管舒张试验 
  B. 血常规 
  C. 肺CT 
  D. 过敏原 
  E. 血气分析 
 
2. [多选题]《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认为治疗吐血
  A. 宜行气不宜破气 
  B. 宜止血不宜行血 
  C. 宜行血不宜补血 
  D. 宜补肝不宜戕肝 
  E. 宜降气不宜降火 
 
3. [多选题]溶栓治疗是指
  A. 恢复病变肺血管血液循环 
  B. 溶解消除血管内血性栓子 
  C. 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 
  D. 腔静脉阻断术 
  E. 手术取栓 
 
4.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营卫不和自汗证的主症
  A. 汗出恶风 
  B. 时寒时热 
  C. 面色不华 
  D. 脉缓 
  E. 周身酸痛 
 
5. [单选题]以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是
  A. 胃阳虚证 
  B. 胃气虚证 
  C. 寒滞胃肠证 
  D. 胃热炽盛证 
  E. 寒饮停胃证 
 
6. [单选题]《营卫生会》所述,“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的意思是
  A. 营气不足,卫气内争 
  B. 营弱卫强,卫气内争 
  C. 卫气郁而化热,煎熬营阴 
  D. 营卫不足,卫气内争 
  E. 以上均不是 
 
7. [多选题]《金匮要略》首篇提出的防病措施有( )
  A.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 房室勿令竭乏 
  C.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D.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E. 无犯王法及禽兽灾伤 
 
8. [单选题]虚劳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薄,脉细。辨证应属
  A. 心阳虚证 
  B. 心阴虚证 
  C. 心气虚证 
  D. 心血虚证 
  E. 肾气虚证 
 
9. [单选题]患者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食后胃胀明显,经常呕吐清水痰涎,心悸头晕,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其诊断是
  A. 痰饮,脾阳虚弱 
  B. 悬饮,经气不和 
  C. 溢饮,寒饮内伏 
  D. 支饮,寒饮伏肺 
  E. 悬饮,饮停胸胁 
 
10. [单选题]《金匮要略》论治血痹"阴阳俱微"的方剂是
  A. 薯蓣丸 
  B. 肾气丸 
  C. 黄芪桂枝五物汤 
  D. 天雄散 
  E. 小建中汤 
 
11. [多选题]下列属于黄连温胆汤的药物是
  A. 半夏 
  B. 陈皮 
  C. 茯苓、枳实、竹茹 
  D. 生姜、甘草 
  E. 黄连 
 
12. [单选题]患者男25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腹满胀痛,大便秘结,嗳气、脉弦,宜选
  A. 乌药配青皮 
  B. 青皮配柿蒂 
  C. 乌药配枳实 
  D. 柿蒂配香附 
  E. 乌药配青木香 
 
13. [多选题]吴茱萸汤可用于治疗( )
  A. 胃虚寒凝之呕吐 
  B. 寒热错杂之呕吐 
  C. 邪迫胃肠之呕吐 
  D. 虚寒胃反之呕吐 
  E. 胃虚停饮挟肝气上逆之干呕 
 
14. [多选题]下列哪些选项是胃阴不足型呕吐的主症
  A. 时作干呕,反复呕吐 
  B. 嗳气吞酸 
  C. 饥不欲食 
  D. 咽燥口干 
  E. 舌红少津,脉细 
 
15. [单选题]小蓟饮子的功效是
  A.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B.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C. 清心降火,育阴利水 
  D. 凉血止血,清热利水 
  E. 清肠止血,疏风下气 
 
16. [单选题]脏腑阴虚的共同症状是
  A. 心悸失寐 
  B. 干咳痰少 
  C. 饥不欲食 
  D. 眩晕目涩 
  E. 舌红少津 
 
17. [单选题]"三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出自
  A. 《内经》 
  B. 《金匮要略》 
  C. 《诸病源候论》 
  D. 《丹溪心法》 
  E. 《景岳全书》 
 
18. [多选题]甘味药一般具有的作用是
  A. 补益 
  B. 和中 
  C. 缓急 
  D. 固涩 
  E. 调和药效 
 
19. [单选题]男,33岁。慢性右下腹痛2年,伴不规则发热,腹泻1年,2年前有过肛周脓肿。体格检查无异常。X线造影示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节段性病变、肠腔狭窄。其最可能的诊断为
  A. Crohn病 
  B. 肠结核 
  C. 结肠癌 
  D. 血吸虫病 
  E. 肠阿米巴病 
 
20.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心悸病因的是
  A. 药物中毒 
  B. 饮食、外邪 
  C. 七情所伤 
  D. 心阳衰弱 
  E. 体虚劳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