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枳实导滞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 大黄、泽泻
B. 枳实、黄芩
C. 神曲、茯苓
D. 黄连、白术
E. 木香、半夏
2. [单选题]在额部,当两眉头之间的腧穴是
A. 攒竹
B. 太阳
C. 鱼腰
D. 印堂
E. 当阳
3. [单选题]产于山东的道地药材是
A. 附子
B. 薄荷
C. 细辛
D. 阿胶
E. 生地黄
4. [单选题]针灸治疗颤证时,所选择的主要经脉是
A. 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B. 手少阳、足厥阴经穴
C. 督脉、手足少阳经穴
D. 任脉、手足阳明经穴
E. 冲脉、手足厥阴经穴
5. [单选题]四气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A. 是从人体的感觉总结出来的
B. 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 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E. 是从药物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等推导出来的
6. [单选题]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 当归
B. 附子
C. 桂枝
D. 干姜
E. 甘草
7. [单选题]小蓟饮子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 当归、蒲黄
B. 生地、滑石
C. 藕节、木通
D. 大黄、车前子
E. 栀子、淡竹叶
8. [单选题]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
A. 《伤寒舌鉴》
B. 《舌苔统志》
C. 《彩图辨舌指南》
D. 《敖氏伤寒金镜录》
E. 《伤寒观舌心法》
9.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与情志抑郁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心神失常
B. 肝气郁结
C. 脾失健运
D. 肺气壅滞
E. 肾精不足
10. [单选题]皮肤针法按刺激强度,一般分轻、中、重三种。其中,轻刺不适用于
A. 头面部
B. 老弱妇女患者
C. 虚证患者
D. 前胸部
E. 久病患者
1.正确答案 :E
解析: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大黄 枳实 神曲 茯苓 黄芩 黄连 白术 泽泻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证候】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2.正确答案 :D
3.正确答案 :D
4.正确答案 :C
解析:颤证
【病因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与脑髓及肝、肾、脾等关系密切。多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及劳逸失当等因素所致。
年迈久病肾亏,劳欲太过,或药物所伤,使肾气不足,肾精亏耗,虚阳内动,脑髓失养,神机失调而成;或因肾水不足,木少滋荣,或暴怒伤肝而气机不畅,阳气内阻化热生风而成;或由于久病年迈精少,或应事太烦而伤神,神伤则精损气耗,脑髓不足,神机失养,筋脉肢体失主而成。
【辨证】
主症 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继则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
兼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紧者,为风阳内动;兼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头摇肢颤,溲便不利,寤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语言失序,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弦无力或弦细紧者,为髓海不足;兼眩晕,心悸,懒言,头摇肢颤,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细者,为气血亏虚;兼见头晕目眩,头摇,肢麻震颤,手不能持物,胸闷泛恶,多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厚腻或白或黄,脉沉滑或沉濡者,为痰热动风。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脾肾,化痰熄风。以督脉、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1)四神聪 曲池 外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丰隆
(2)百会 本神 风池 合谷 三阴交 太冲
配穴 风阳内动加大椎、风府;髓海不足加肾俞、太溪;气血亏虚加气海、公孙;痰热动风加中脘、阴陵泉;颤抖甚加后溪、三间、大椎;僵直甚加大包、期门(均灸)、大椎(刺血);汗多加肺俞、脾俞、气海;口干舌麻加廉泉、承浆。
操作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30次为1疗程。头部穴针刺后可加用电针,选用疏波,通电20~30分钟。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根据病情施用补泻。僵直甚加灸大包、期门,每穴灸10分钟。或用三棱针刺大椎出血,再加拔火罐,使之出血,1周或2周刺血1次。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 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将2寸毫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行针,使局部有热感,或加用电针,留针40分钟。
(2)耳针法 皮质下、脑点、神门、枕、颈、肘、腕、指、膝、肝、脾、肾、心。每次选用3~5穴,毫针用轻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5.正确答案 :D
解析:是药物的作用概括出来的,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6.正确答案 :E
解析: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可用治太阳病误汗亡阳。治宜温壮阳气,回阳救逆。
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取其迅速峻猛,以温里壮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干姜温暖脾胃,助阳通脉,与附子相配伍,即附子偏于温先天之阳,干姜偏于温后天之阳,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功效倍增。炙甘草益气和中,既能助干姜、附子辛甘化阳以补阳,又能制约干姜、附子辛燥峻烈之性,并能调和药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奏温里壮阳,回阳救逆功效。
四逆加人参汤:若四肢厥逆,畏寒蜷卧,脉微下利,利自止而余证仍在者,是阳亡液脱,宜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资液;
通脉四逆汤:若阴盛格阳,症见下利、肢厥、脉微、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而脉不出者,酌增附子、干姜用量以破阴回阳;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再酌加猪胆汁引阳入阴,兼防格拒。
7.正确答案 :D
解析: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灸甘草。
8.正确答案 :D
9.正确答案 :B
10.正确答案 :D
解析:轻刺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3m5e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