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中医全科副高职称易混易错题库(R2),更多中医全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级卫生资格考试宝典中医全科副高职称易混易错题库(R2),更多中医全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陈皮的功效是
  A. 理气健脾,消食化积 
  B.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C. 理气宽胸,散寒调中 
  D.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E. 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2. [单选题]女患者,31岁,每于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少腹两侧胀痛,胸闷烦躁,舌质有瘀点,脉细弦。其正确的治法是:
  A. 滋阴止血 
  B. 凉血止血 
  C. 清利湿热 
  D. 益气摄血 
  E. 化瘀止血 
 
3. [单选题]火麻仁与郁李仁的相同适应证是
  A. 热结便秘 
  B. 肠燥便秘 
  C. 冷积便秘 
  D. 阳虚便秘 
  E. 水肿,便秘,胸胁停饮 
 
4. [多选题]肛瘘一般具有下列哪些症状
  A. 便血 
  B. 流脓 
  C. 疼痛 
  D. 瘙痒 
  E. 脱垂 
 
5. [单选题]《黄帝内经》将子宫称为:
  A. 胞宫 
  B. 女子胞 
  C. 胞脉 
  D. 胞脏 
  E. 子肠 
 
6. [单选题]理中丸的功效是
  A. 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B.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C.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D.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E.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7. [多选题]引起急惊风的原因是( )
  A. 外感时邪 
  B. 内蕴湿热 
  C. 痰热内闭 
  D. 湿热疫毒 
  E. 暴受惊恐 
 
8. [单选题]临床上用来定位内外括约肌分界的是:
  A. 肛门白线 
  B. 齿线 
  C. 牙线 
  D. 栉膜 
  E. 以上均不对 
 
9. [单选题]在使用活血调经药时常配伍
  A. 补血药 
  B. 补阴药 
  C. 补肝肾药 
  D. 疏肝理气药 
  E. 温经散寒药 
 
10. [单选题]高血压健康促进规划的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应评估
  A. 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 
  B. 高血压相关行为的变化 
  C. 居民健康档案是否建立 
  D. 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E. 高血压健康教育资料的发放情况 
 
11. [单选题]最早将芍药分为赤芍与白芍两种的本草书籍是
  A. 《神农本草经》 
  B. 《本草经集注》 
  C. 《证类本草》 
  D. 《本草纲目》 
  E. 《药品化义》 
 
12. [多选题]真心痛发生后最易出现何表现
  A. 不省人事 
  B. 亡阴或亡阳 
  C. 脉结代促 
  D. 气厥实证 
  E. 心悸、喘促、水肿 
 
13. [单选题]关于胁痛的治疗,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多取原穴或背俞穴 
  B. 主穴可取神门、三阴交 
  C. 心脾亏损者,毫针刺用泻法 
  D. 脾胃不和者,加胃俞、足三里 
  E. 心肾不交者,加心俞、太溪 
 
14. [单选题]热敷法适用于:
  A. 眼外伤8小时后 
  B. 眼外伤10小时后 
  C. 眼外伤14小时后 
  D. 眼外伤20小时后 
  E. 眼外伤24小时后 
 
15. [单选题]五加皮具有的功效是
  A. 祛风湿,清退虚热 
  B. 祛风通络,燥湿止痒 
  C. 祛风湿,强筋骨,安胎 
  D. 祛风湿,止痹痛,消骨鲠 
  E.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16. [单选题]每逢经期或经后,午后发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咽干口燥,其辨证为
  A. 气血虚弱 
  B. 血热内盛 
  C. 热毒内盛 
  D. 瘀热内阻 
  E. 肝肾阴虚 
 
17.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海藻玉壶汤的组成
  A. 海藻、昆布、海带 
  B. 半夏、陈皮、青皮 
  C. 连翘、象贝母、当归 
  D. 川芎、独活、甘草 
  E. 夏枯草、龙胆草 
 
18. [单选题]肝中寒的表现是
  A. 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B. 吐浊涕 
  C. 其人苦病心如瞰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 
  D. 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 
 
19. [多选题]广义的肩关节周围炎包括( )
  A. 冈上肌腱炎 
  B.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C. 胸廓出口综合征 
  D. 肩峰下滑囊炎 
  E. 喙肱冲击症 
 
20. [多选题]新生儿护理包括
  A. 保暖 
  B. 合理喂养 
  C. 肌注青霉素,预防感染 
  D. 预防接种 
  E. 新生儿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