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医眼科高级职称(正高)考试试题冲刺练习(T3),更多中医眼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医眼科高级职称(正高)考试试题冲刺练习(T3),更多中医眼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肥胖症可辨证分型为
  A. 脾虚湿阻 
  B. 胃肠实热 
  C. 肝气郁结 
  D. 脾肾阳虚 
  E. 阴虚内热 
 
2. [多选题]龙骨和牡蛎的共同功效是
  A. 平肝潜阳 
  B. 软坚散结 
  C. 收敛固涩 
  D. 燥湿敛疮 
  E. 重镇安神 
 
3. [多选题]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特点包括( )
  A. 可能发生虹膜后粘连 
  B. 反复发作的非肉芽肿性睫状体炎 
  C. 玻璃体无炎症细胞 
  D. 发作时眼压升高 
  E. 发作时房角关闭 
 
4. [多选题]以眼底出血为临床特征的眼病是
  A. 化学性眼外伤 
  B. 视网膜周围炎 
  C.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D.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E. 视网膜脱离 
 
5. [多选题]白虎汤的适应证有( )
  A. 腹满身重 
  B. 谵语 
  C. 厥逆 
  D.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E. 脉滑 
 
6. [多选题]春温的治疗原则是( )
  A. 滋阴清热 
  B. 清泄里热 
  C. 透邪外出 
  D. 益气生津 
  E. 顾护阴津 
 
7.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养生方法是
  A. 法于阴阳 
  B. 谨和五味 
  C. 起居有常 
  D. 和于术数 
  E. 不妄作劳 
 
8. [单选题]旋复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
  A.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B.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C.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D.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粳,噫气不除者 
  E. 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9. [多选题]治疗遗精的基本处方穴位包括
  A. 会阴 
  B. 关元 
  C. 肾俞 
  D. 次髎 
  E. 太溪 
 
10. [多选题]《金匮要略》首篇提出了哪些预防措施( )
  A. 未病先防 
  B. 既病防传 
  C. 有病早治 
  D. 节制房室 
  E. 调适居食 
 
11. [单选题]身热,神志昏愦,倦卧,汗多气短,脉细无力,首选方是
  A. 菖蒲郁金汤合生脉散 
  B. 苏合香丸合生脉散 
  C. 青蒿鳖甲汤合生脉散 
  D. 大定风珠 
  E. 安宫牛黄丸合生脉散 
 
12. [多选题]五加皮的适应证是
  A.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B. 肝肾不足,腰膝痿软 
  C. 小儿行迟 
  D. 水肿、小便不利 
  E. 去积杀虫 
 
13. [多选题]眼部B超检查在临床的意义有
  A. 探查眼内异物 
  B. 探查眼内肿物 
  C. 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 
  D. 眼内及眶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 
  E. 眼球突出时可帮助寻找原因 
 
14. [多选题]宽基底部的乳头状瘤常由( )引起。
  A. HPV-6型 
  B. HPV-16型 
  C. HPV-18型 
  D. HPV-11亚型 
  E. 以上均可以 
 
15. [多选题]据《素问·咳论》所述,脾咳的症状有( )
  A. 右胁下痛 
  B. 背痛 
  C. 肩痛 
  D. 咳吐涎沫 
  E. 活动受限 
 
16. [多选题]少阴病有哪些治疗禁忌( )
  A. 禁吐 
  B. 禁汗 
  C. 禁下 
  D. 禁清 
  E. 禁温 
 
17. [单选题]牡蛎泽泻散证的病机是
  A. 病后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水气内停 
  B. 病后肾阳虚衰,寒水泛滥 
  C. 病后心阳不足,水湿内聚 
  D. 病后气化不利,湿热壅滞,水气不行 
  E. 病后余邪未尽,邪与水结于胸隔脘腹 
 
18. [多选题]薛雪云“湿滞阳明”与叶氏云“胃湿恒多”意义不同,其区别在于前者( )
  A. 表示中焦湿邪极盛,尚未化热 
  B. 表示湿热合邪,热重湿轻 
  C. 治宜辛开燥湿 
  D. 治宜清热化湿 
  E. 表示胃经湿邪盛 
 
19. [单选题]患者心下痞,按之濡软,复见恶寒汗出。可用下列哪方治疗
  A. 附子泻心汤 
  B. 五苓散 
  C. 半夏泻心汤 
  D. 大黄黄连泻心汤 
  E. 生姜泻心汤 
 
20. [多选题]治疗中风偏瘫常选用的头穴线是
  A. 顶颞前斜线 
  B. 额中线 
  C. 顶中线 
  D. 顶旁1线 
  E. 顶旁2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