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高级卫生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学医学高级职称(副高)知识点汇总考试试题(N8),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高级卫生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学医学高级职称(副高)知识点汇总考试试题(N8),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
  A. 恶寒发热 
  B. 起病急骤 
  C. 头面眼睑浮肿 
  D. 形寒肢冷 
  E. 脉象浮数 
 
2. [单选题]下列关于泄泻与痢疾的鉴别,哪项是错误的
  A. 泄泻没有里急后重,痢疾有里急后重 
  B. 泄泻病情轻,痢疾病情重 
  C. 泄泻为水谷不化,痢疾为脂血伤败 
  D. 泄泻病在脾胃,痢疾病在大肠 
  E. 泄泻大便无赤白脓血,痢疾有赤白脓血 
 
3. [多选题]积证初起,证见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白,脉弦。治疗上可选方
  A. 失笑散 
  B. 金铃子散 
  C. 木香顺气散 
  D. 逍遥散 
  E. 荆蓬煎丸 
 
4. [多选题]对于胃脘痛,西医诊断依据意义较大的检查是
  A. 胃镜检查 
  B. B超 
  C. 上消化道钡餐 
  D. CT 
  E. 粪化验 
 
5. [多选题]桔梗的功效是
  A. 宣肺利咽 
  B. 化痰利水 
  C. 祛痰排脓 
  D. 降气止呕 
  E. 清热润喉 
 
6. [多选题]郁证之虚证包括:
  A. 阴虚火旺 
  B. 心脾两虚 
  C. 久郁伤神 
  D. 气郁化火 
  E. 以上都不是 
 
7. [单选题]患者,女,55岁,龋齿多个,1周来高热,咳嗽,咳黄臭痰,查体:左肺有实变体征,2天后,右侧出现胸痛,经X线证实右侧有胸腔积液,胸穿后抽出带恶臭的脓性液体,病原菌最可能是
  A. 军团菌 
  B. 支原体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E. 厌氧菌 
 
8. [单选题]舌尖有芒刺多属
  A. 心火亢盛 
  B. 肝经热盛 
  C. 胃阴不足 
  D. 风热犯肺 
  E. 肾阴亏虚 
 
9. [多选题]吐酸的治疗,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一般可选用
  A. 乌贝散 
  B. 平胃散 
  C. 左金丸 
  D. 香砂六君子汤 
  E. 龙胆泻肝汤 
 
10. [单选题]治疗湿热内蕴证的最佳方药是
  A. 胃苓汤 
  B. 实脾饮 
  C. 藿香正气散 
  D. 甘露消毒丹 
  E. 三仁汤 
 
11. [单选题]治疗行痹,应首选
  A. 乌头汤 
  B. 薏苡仁汤 
  C. 防风汤 
  D. 宣痹汤 
  E. 白虎加桂枝汤 
 
12. [单选题]以"炙甘草汤"作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的人是
  A. 张仲景 
  B. 成无己 
  C. 朱丹溪 
  D. 张景岳 
  E. 王清任 
 
13. [单选题]小柴胡汤法属于“八法”中的
  A. 消法 
  B. 和法 
  C. 汗法 
  D. 清法 
  E. 下法 
 
14. [单选题]瘀血腰痛的代表方剂是
  A. 血府逐瘀汤 
  B. 膈下逐瘀汤 
  C. 身痛逐瘀汤 
  D. 通窍活血汤 
  E. 桃红四物汤 
 
15. [单选题]湿温,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其病机为
  A. 余热未尽,肺胃阴伤 
  B. 余邪深伏于阴分 
  C. 热久不去,肝肾阴伤 
  D. 余湿未尽,胃气未舒 
  E. 湿胜阳微 
 
16. [多选题]对郁证患者,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症状时,应做下列哪项检查
  A. 食道的X线 
  B. B超 
  C. 内窥镜 
  D. 心电图 
  E. 尿常规 
 
17. [单选题]依据阴阳学说,形成"阴阳互损"的理论基础是
  A. 阴阳的对立 
  B. 阴阳的互根 
  C. 阴阳的消长 
  D. 阴阳的转化 
  E. 阴阳的制约 
 
18. [单选题]患者姚某,女,28岁。平素性情急躁,容易发怒,面红,突然胡乱叫骂,打人毁物,气力逾常人,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大滑数。治法宜
  A. 补益肝肾,化痰宁神 
  B. 滋养心脾,开窍醒神 
  C. 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D. 清热泻火,开窍醒神 
  E. 清泻肝火,涤痰醒神 
 
19. [多选题]感冒失治误治或感受时行疫毒深重,可发生的变证有( )
  A. 乳痈 
  B. 喘证 
  C. 心悸 
  D. 胸痹 
  E. 痉厥 
 
20. [单选题]在虚证的治疗中,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李东垣 
  C. 朱丹溪 
  D. 张景岳 
  E. 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