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医学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副高)历年考试真题汇总(Q6),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医学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副高)历年考试真题汇总(Q6),更多中医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少腹胀满较为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多见于:
  A. 热淋 
  B. 癃闭 
  C. 气淋 
  D. 劳淋 
  E. 石淋 
 
2. [单选题]最早明确指出胁痛与肝胆病变相关的医藉是
  A. 《难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景岳全书》 
  D. 《证治汇补》 
  E. 以上都不是 
 
3. [单选题]五苓散中,用桂枝的主要作用是
  A. 调和营卫 
  B. 通阳化气行水 
  C. 通经活血 
  D. 温通心阳 
  E.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4. [多选题]大补元煎的药物组成有
  A. 人参、炒山药、熟地 
  B. 川芎、羌活 
  C. 杜仲、枸杞、当归 
  D. 山萸肉、炙甘草 
  E. 黄芪、五味子 
 
5. [单选题]《素问·热论》"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的原因是
  A. 热甚而强食之 
  B. 劳作过度 
  C. 又犯房事 
  D. 七情刺激 
  E. 复感外邪 
 
6. [单选题]患者身患外感实热病证,兼见喘喝,气不能接续,甚则心悸气短。其病机是
  A. 实中央虚 
  B. 虚中央实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E. 因虚致实 
 
7. [多选题]痹病的诊断要点为
  A. 发病不分性别、年龄,与寒冷、潮湿、劳累有关 
  B. 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 
  C. 舌苔多白滑,脉象多沉紧、沉弦、涩 
  D. 以肌肉软弱无力、萎缩为临床特征 
  E.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8. [单选题]肺"通调水道"功能正常的生理基础是
  A. 肺主一身之气 
  B. 肺司呼吸 
  C. 肺输精于皮毛 
  D. 肺朝百脉 
  E. 肺主宣发和肃降 
 
9. [单选题]经闭半年,伴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肌肉蠕动,舌淡脉细,最宜诊断为
  A. 肝血虚证 
  B. 心肝血虚证 
  C. 肾精不足证 
  D. 肝肾阴虚证 
  E. 心脾两虚证 
 
10. [多选题]白虎加人参汤证症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 )
  A. 卫表阳虚 
  B. 表有风寒 
  C. 气津两伤 
  D. 汗出肌疏 
  E. 里有阳虚 
 
11. [单选题]最早提出"六经辨证"的书籍是
  A. 《黄帝内经》 
  B. 《圣济总录》 
  C. 《诸病源候论》 
  D. 《伤寒杂病论》 
  E. 《太平圣惠方》 
 
12. [多选题]颤证的临床表现为
  A. 头部摇振 
  B. 关节屈伸不利 
  C. 肢体颤动 
  D. 角弓反张 
  E. 肢节拘急 
 
13. [单选题]肺胀痰蒙神窍型的主症,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 神志恍惚 
  B. 谵妄,烦躁不安 
  C. 咳逆喘促 
  D. 咳痰不爽 
  E. 头昏而愦 
 
14. [单选题]患者胁肋胀痛,常因情志变动而痛有增减,胸闷不舒,嗳气吞酸,饮食减少,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疗应选用
  A. 川楝子 
  B. 橘皮 
  C. 木香 
  D. 佛手 
  E. 枳实 
 
15. [单选题]生脉散的功用是
  A. 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B.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C. 滋阴养血,生津润燥 
  D.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E. 益气养阴,通阳复脉 
 
16. [单选题]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为各种淋证的共同表现
  A. 小便频急 
  B. 腰部酸痛 
  C. 淋沥涩痛 
  D. 尿血而痛 
  E. 小腹拘急 
 
17. [单选题]胁痛辨证为肝阴不足者,治疗宜首选
  A. 六味地黄丸 
  B. 滋水清肝饮 
  C. 一贯煎 
  D. 七味都气丸 
  E. 柴胡疏肝散 
 
18. [单选题]少阴热化证的心烦不寐的病机是
  A. 邪热内盛 
  B. 肝阳上扰 
  C. 水亏火旺 
  D. 上热下寒 
  E. 热结胃肠 
 
19. [单选题]女,28岁,身热,汗少,肢体酸重,头昏重胀,心烦口黏,苔薄黄腻,脉濡数,治宜用
  A. 荆防败毒散 
  B. 藿香正气散 
  C. 玉屏风散 
  D. 新加香薷饮 
  E. 参苏饮 
 
20. [单选题]"血痹虚劳篇"治疗上特别重视何脏
  A. 心肝 
  B. 心脾 
  C. 心肾 
  D. 脾肾 
  E. 脾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