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中医骨伤科正高医学高级职称模拟考试系统(Q8),更多中医骨伤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中医骨伤科正高医学高级职称模拟考试系统(Q8),更多中医骨伤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冬脉的特点有( )
  A. 如衡 
  B. 君子居室 
  C. 沉 
  D. 在骨 
  E. 如权 
 
2. [多选题]C3-7负责的活动范围包括
  A. 旋转 
  B. 左侧弯 
  C. 右侧弯 
  D. 屈 
  E. 伸 
 
3. [多选题]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有
  A. 创口感染 
  B. 类风湿关节炎 
  C. 血源性感染 
  D. 经淋巴道传播至骨 
  E. 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 
 
4. [多选题]伤气主要是气机因损伤而运行失常,其中哪两种情况是危象,必须抢救?
  A. 气滞 
  B. 气闭 
  C. 气脱 
  D. 气虚 
  E. 气逆 
 
5. [单选题]《素问·经脉别论》“生病起于过用”观点,提示我们治病应该
  A. 热因热用 
  B. 寒者热之 
  C. 以平为期 
  D. 急则治其标 
  E. 以上都是 
 
6. [多选题]手法整复肱骨干下1/3骨折时,其重点手法是:
  A. 充分牵引 
  B. 端提 
  C. 挤按 
  D. 成角折顶 
  E. 屈伸关节 
 
7. [多选题]踝关节前外侧穿刺时应取位置为
  A. 足轻度下垂 
  B. 足背伸 
  C. 足内收 
  D. 足外展 
  E. 足内翻 
 
8. [多选题]挤压综合征全身表现的主要特征为( )
  A. 休克 
  B. 肢体肿胀 
  C. 高血钾症 
  D. 肌红蛋白尿 
  E. 酸中毒及氮质血症 
 
9. [单选题]《素问·热论》"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的原因是
  A. 热甚而强食之 
  B. 劳作过度 
  C. 又犯房事 
  D. 七情刺激 
  E. 复感外邪 
 
10. [多选题]烧伤后期,火毒渐退,低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自汗盗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内治法则是
  A. 回阳救逆 
  B. 补气养血 
  C. 清热解毒 
  D. 益气养阴 
  E. 兼清余热 
 
11. [单选题]结胸证最基本的脉证特点是
  A.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B. 按之痛,寸脉大,关脉沉 
  C.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紧 
  D.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E. 按之痛,寸脉浮大,关脉沉 
 
12. [多选题]以下病变属痈的是
  A. 生于脏腑的脓肿 
  B. 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 
  C. 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D. 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E. 骨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 
 
13. [单选题]据原文,阳明病的外证是
  A. 潮热,自汗,心烦,口渴 
  B. 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 
  C.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D. 壮热,口渴,大汗出,背微恶寒 
  E. 高热,大汗出,不恶寒 
 
14. [单选题]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A. 肠实而胃虚 
  B. 胃实而肠虚 
  C. 肠胃俱实 
  D. 肠胃俱虚 
  E. 以上均不是 
 
15. [多选题]少阴病阳回自愈证可见( )
  A. 脉暴微 
  B. 手足温 
  C. 烦 
  D. 欲去衣被 
  E. 脉紧 
 
16. [单选题]"太阳病,十日巳去,脉浮细而嗜卧者"说明
  A. 病入阳明 
  B. 病仍在太阳 
  C. 病入少阳 
  D. 病入少阴 
  E. 表证已解 
 
17. [多选题]下述哪些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的"反治法"?( )
  A. 寒因热用 
  B. 热因热用 
  C. 塞因塞用 
  D. 通因通用 
  E. 甚者从之 
 
18. [单选题]温病热闭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是
  A. 灼热神昏,皮肤黏膜出血 
  B. 昏愦不语,汗多气短,脉细无力 
  C. 身体灼热,昏谵或昏愦,舌謇肢厥,舌绛鲜泽 
  D.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 
  E. 神识昏蒙或表情淡漠,甚则谵语乱言 
 
19. [多选题]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是( )
  A. 明确病变深浅层次 
  B. 确定证候类型 
  C. 分析病机 
  D. 观察病邪感受的途径 
  E. 为确定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20. [多选题]叶天士所云的,脾瘅病证见:( )
  A. 白苔粘腻 
  B. 口吐涎沫 
  C. 口甜 
  D. 黄疸 
  E. 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