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副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妇科副高卫生职称冲刺密卷共用题干题正确答案(T0),更多中医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副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妇科副高卫生职称冲刺密卷共用题干题正确答案(T0),更多中医妇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理:
  A. 分娩时的出血约400毫升 
  B. 月经周期在21~35天之间 
  C. 带经期为3~7天 
  D. 产后十二小时可开始哺乳 
  E. 月经初潮年龄不超过18岁 
 
2. [单选题]下列何项不是大黄牡丹汤之功用
  A. 破瘀 
  B. 散结 
  C. 散寒 
  D. 消肿 
  E. 泻热 
 
3. [单选题]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应采取什么方法处理
  A. 竹叶石膏汤主之 
  B. 栀子豉汤主之 
  C. 黄连阿胶汤主之 
  D.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E. 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4. [单选题]风温余邪未尽,肺胃阴伤证的治疗,下列何方最适宜
  A. 增液汤 
  B. 青蒿鳖甲汤 
  C. 清燥救肺汤 
  D. 沙参麦冬汤 
  E. 黄连阿胶汤 
 
5. [单选题]具有补血功效,被称为"血中气药"的药物是
  A. 香附 
  B. 川芎 
  C. 当归 
  D. 生地 
  E. 熟地 
 
6. [单选题]患者,女,46岁。症见小便量少,双下肢浮肿,心悸,失眠。用药宜首选
  A. 猪苓 
  B. 泽泻 
  C. 车前子 
  D. 薏苡仁 
  E. 茯苓 
 
7. [单选题]若脾虚肝木乘之,经行腹痛即泻,兼两胁胀痛者。宜选( )。
  A. 参苓白术散 
  B. 痛泻要方 
  C. 四神丸 
  D. 柴胡疏肝散 
  E. 以上都不是 
 
8. [单选题]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A. 胸中 
  B. 腹中 
  C. 心中 
  D. 头面部 
  E. 肘膝部 
 
9. [多选题]以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基本构成分的气是
  A. 心气 
  B. 营气 
  C. 肝气 
  D. 卫气 
  E. 元气 
 
10. [单选题]证见婚久不孕,形体肥胖,经行延后,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质黏稠,面色咣白,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滑,应诊断为( )。
  A. 肾虚不孕 
  B. 肝肾不足不孕 
  C. 肝郁不孕 
  D. 痰湿不孕 
  E. 以上都不是 
 
11. [单选题]每逢经前或经期身热面赤,心烦易怒,口干喜饮,脉滑数,经后热退,其辨证为:
  A. 肝肾阴虚 
  B. 血热内盛 
  C. 气血虚弱 
  D. 瘀热内阻 
  E. 热毒内盛 
 
12. [单选题]妊娠肿胀的性质分为
  A. 水病和气病 
  B. 病在肾者 
  C. 病在脾者 
  D. 病在肺者 
  E. 阴病和阳病 
 
13.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导致渴不多饮
  A. 阴虚 
  B. 湿热 
  C. 寒湿 
  D. 痰饮 
  E. 瘀血 
 
14. [单选题]宫外孕Ⅱ号方用于异位妊娠的哪种类型
  A. 包块型 
  B. 休克型 
  C. 不稳定型 
  D. 未破损期 
  E. 已破损期 
 
15. [单选题]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是
  A. 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 
  B. 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 
  C. 桂枝汤去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 
  D. 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E. 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 
 
16. [多选题]伤寒四五日,三阳并病,若见如下症候者,可用小柴胡汤,治从少阳和解之法( )
  A. 身热恶风 
  B. 胁下满 
  C. 手足温而渴 
  D. 谵语 
  E. 颈项强 
 
17. [单选题]少海穴位于下列哪两个解剖标志的中间
  A. 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 
  B. 肘横纹中点 
  C. 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 
  D. 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 
  E. 肱骨外上髁与尺骨鹰嘴 
 
18. [多选题]具有“滋养心肝,益阴补血,交通心肾”功效的药物是
  A. 酸枣仁 
  B. 柏子仁 
  C. 首乌藤 
  D. 合欢皮 
  E. 远志 
 
19.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白芍的适应证
  A. 血虚或阴虚有热之月经不调,崩漏 
  B. 肝脾不和之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 
  C.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D. 阴虚盗汗,表虚自汗 
  E. 跌扑损伤,瘀滞肿痛 
 
20. [单选题]《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邪中人出现“洒淅喜惊”,为邪传舍于
  A. 经脉 
  B. 络脉 
  C. 冲脉 
  D. 皮肤 
  E. 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