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内分泌正高医学职称2024冲刺密卷答案+解析(T9),更多内分泌(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内分泌正高医学职称2024冲刺密卷答案+解析(T9),更多内分泌(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MEN2A的临床表现包括
  A. 甲状腺髓样癌 
  B. 嗜铬细胞瘤 
  C. 甲状旁腺肿瘤 
  D. 类马凡体型 
  E. 多发性黏膜神经瘤 
 
2. [多选题]Turner综合征患者可有以下哪些表现( )
  A. 身材矮小 
  B. 原发性闭经 
  C. 主动脉狭窄 
  D. 多发躯体畸形 
  E. 糖耐量减退 
 
3. [多选题]"土"性具有的特征包括( )
  A. 生化 
  B. 承载 
  C. 受纳 
  D. 温热 
  E. 润下 
 
4. [单选题]弦脉的脉象是( )
  A. 形直体长 
  B. 状如波涛 
  C. 浮而搏指 
  D. 脉形宽大 
  E. 脉来绷紧 
 
5. [多选题]关于糖尿病的治疗,叙述正确的有
  A. 部分病情较轻者饮食和运动治疗即可平稳控制血糖 
  B. 有并发症者不用饮食治疗,关键是注射胰岛素 
  C. 用药治疗时,可不用饮食治疗 
  D. 饮食和锻炼是控制血糖达标的基础疗法 
  E. 肥胖者宜低糖、高蛋白质饮食 
 
6. [单选题]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常用方剂是( )
  A. 镇肝熄风汤 
  B. 大定风珠 
  C. 补阳还五汤 
  D. 羚角钩藤汤 
  E. 天麻钩藤饮 
 
7. [单选题]心肾阴虚型胸痹,宜选用( )
  A. 血府逐瘀汤 
  B. 左归饮 
  C. 右归饮 
  D. 补阳还五汤 
  E. 八珍汤 
 
8. [单选题]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能温煦故疼痛 
  B. 寒性收引,气机收敛,故疼痛 
  C.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 
  D. 寒客肌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而疼痛 
  E. 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 
 
9. [单选题]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喘息胸痛等症状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0. [多选题]二陈汤的药物组成是( )
  A. 制半夏 
  B. 橘红 
  C. 茯苓、炙甘草 
  D. 枳实 
  E. 胆南星 
 
11. [多选题]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 )
  A. 手太阴经 
  B. 足厥阴经 
  C. 足太阴经 
  D. 手少阴经 
  E. 手厥阴经 
 
12. [单选题]中风阳闭,灌服可选用( )
  A. 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B. 苏合香丸 
  C. 解语丹 
  D. 参附汤 
  E. 独参汤 
 
13. [单选题]六味地黄丸的功用是( )
  A. 滋补肾阳 
  B. 滋补肾阴 
  C. 补益肾气 
  D. 补养气血 
  E. 益肾健脾 
 
14. [多选题]关于11-β-羟化酶缺乏症的生化指标,叙述正确的有
  A. 盐皮质激素降低 
  B. 糖皮质激素降低 
  C. 雄性激素升高 
  D. 去氧皮质酮降低 
  E. 11-去氧皮质醇升高 
 
15. [单选题]旋覆花配伍赭石同用,可增强( )
  A. 消痰行水之功 
  B. 凉血止血之功 
  C. 平肝潜阳之功 
  D. 重镇安神之功 
  E. 降逆下气之功 
 
16. [多选题]毫针刺法中常用的进针方法有( )
  A. 夹持进针法 
  B. 指切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自然仰卧法 
  E. 舒张进针法 
 
17. [多选题]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的发病原理,符合目前观点的是
  A. 与遗传因素有关 
  B. 由于甲状腺刺激抗体LATS及LATS-P的作用 
  C. 由于细胞免疫异常 
  D. 由于TSH分泌亢进 
  E. 精神因素诱发 
 
18. [多选题]下列可引起低钙血症的是
  A. 小肠吸收不良 
  B. 骨软化症 
  C. 维生素D缺乏 
  D. 肾功能不全 
  E. 分泌类PTH多肽物质的肾恶性肿瘤 
 
19. [多选题]关于2型糖尿病强化血糖控制,叙述错误的有
  A. 减少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 
  B. 对大血管病变无益处 
  C. 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D. 可使糖尿病病程较短、基线GHbA1c较低的患者CVD获得明显益处 
  E. 预期寿命比较短的患者也可进行 
 
20. [多选题]高脂血症主要临床表现可有
  A. 引起冠心病 
  B.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C. 引起脑血管病 
  D. 引起黄色瘤 
  E. 引起周围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