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儿科副高高级职称模拟考试练习题(@5),更多中医儿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小痰鸣,苔滑腻,证属
  A. 感冒夹滞 
  B. 感冒夹惊 
  C. 暑邪感冒 
  D. 感冒夹痰 
  E. 时行感冒 
 
2. [单选题]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A. 冲脉 
  B. 带脉 
  C. 督脉 
  D. 阴维脉 
  E. 任脉 
 
3. [单选题]下列关于百日咳痉咳期特点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咳嗽呈阵发性。 
  B. 与情绪激动无关。 
  C. 日轻夜重,咳后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 
  D. 一般从发病的第2周开始,病程长达2~4周。 
  E. 小婴儿可伴窒息、抽搐、神昏。 
 
4. [单选题]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卫气同病证的治法是
  A.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B. 疏风解表,清热凉血 
  C. 清气凉营,解毒化瘀 
  D. 益气养阴,清解余热 
  E.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5. [单选题]"解表散邪"又"清热利湿"属下列哪个方剂的治法
  A. 茵陈蒿汤 
  B. 葛根芩连汤 
  C. 栀子柏皮汤 
  D.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 麻黄升麻汤 
 
6. [多选题]下列哪些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而剂量相异( )
  A. 大承气汤 
  B. 小承气汤 
  C. 调胃承气汤 
  D. 厚朴大黄汤 
  E. 厚朴三物汤 
 
7. [多选题]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下列哪些辨证治疗观点
  A. 阴常有余 
  B. 阴常不足 
  C. 阳非有余 
  D. 阳常有余 
  E. 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8. [多选题]丹痧邪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治疗可选用
  A. 紫雪丹 
  B. 独参汤 
  C. 安宫牛黄丸 
  D. 苏合香丸 
  E. 小儿回春丹 
 
9. [单选题]下列能用半夏厚朴汤治疗的证侯表现是
  A. 头昏目眩,郁闷不舒,但头汗出,呕不能食,大便难,脉微弱 
  B. 少腹里急,腹满或疼痛拒按,月经后期、量少甚或闭经,经期腹痛 
  C. 自觉咽中阻塞不适,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饮食无碍 
  D. 无故悲伤欲哭,频频欠伸,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 
  E. 小腹急痛,小便不通,烦热不得卧,倚息 
 
10. [单选题]中医学认为,化生"天癸"的主要物质是
  A. 肝血 
  B. 心血 
  C. 脾气 
  D. 肺阴 
  E. 肾精 
 
11. [单选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致死原因为( )
  A. 脾破裂 
  B. 激素耐药 
  C. 免疫抑制 
  D. 诱发败血症 
  E. 颅内出血 
 
12. [单选题]下列哪类温病证候类型症见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红
  A. 邪袭肺卫证 
  B. 邪热壅肺证 
  C. 湿热阻肺证 
  D. 邪陷心包证 
  E. 湿蒙心包证 
 
13. [单选题]《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下焦的生理特征为
  A. 如雾 
  B. 如泌 
  C. 如沤 
  D. 如渎 
  E. 如衡 
 
14. [单选题]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扩大合并心衰者,应卧床休息( )
  A. 3~6周 
  B. 3~4周 
  C. 3~6月 
  D. 3~4月 
  E. 5~6月 
 
15. [多选题]《素问·五脏别论》中"奇恒之府"包括以下哪些脏器( )
  A. 脑 
  B. 髓 
  C. 脉 
  D. 胆 
  E. 膀胱 
 
16. [多选题]下列经文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的有( )
  A. "生之本,本于阴阳" 
  B.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D.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E.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17. [单选题]患者症见"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又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为
  A. 伤寒 
  B. 历节 
  C. 湿痹 
  D. 太阳中风 
  E. 血痹 
 
18. [单选题]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病变脏腑,主要在
  A. 心肺 
  B. 心肝 
  C. 肺肾 
  D. 脾肾 
  E. 肺胃 
 
19. [多选题]针对秋燥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归纳的基本治疗大法是( )
  A. 上燥治气 
  B. 中燥增液 
  C. 上燥治肺 
  D. 下燥治血 
  E. 中燥治胃 
 
20. [单选题]患儿,9岁。患心肌炎1周,低热绵延,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其治法是
  A.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B. 疏风清热,宣肺利咽 
  C. 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D. 豁痰活血,化瘀通络 
  E. 益气养阴,宁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