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职称考试宝典针灸卫生高级职称(副高)专项练习题库(D7),更多针灸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职称考试宝典针灸卫生高级职称(副高)专项练习题库(D7),更多针灸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灸法治疗下列疾病时,不是利用灸法温经散寒功能的是
  A. 寒湿痹痛 
  B. 痰饮 
  C. 经闭 
  D. 寒疝腹痛 
  E. 痢疾 
 
2. [单选题]治疗胎位不正宜选
  A. 足三里 
  B. 气海 
  C. 长强 
  D. 至阴 
  E. 太溪 
 
3. [单选题]蒿芩清胆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A. 青蒿脑淡竹叶 
  B. 淡竹茹薄荷脑 
  C. 赤茯苓生枳壳 
  D. 白茯苓陈广皮 
  E. 仙半夏鸡苏散 
 
4. [单选题]下列配穴中,不属于俞募配穴的是:
  A. 大肠俞、天枢 
  B. 脾俞、章门 
  C. 心俞、巨阙 
  D. 胆俞、日月 
  E. 肝俞、京门 
 
5. [单选题]六腑中的孤腑指的是
  A. 胆 
  B. 胃 
  C. 三焦 
  D. 膀胱 
  E. 小肠 
 
6. [单选题]阴跷、阳跷两脉均至的部位是
  A. 目内眦 
  B. 目外眦 
  C. 目下 
  D. 口角旁 
  E. 以上均不是 
 
7. [单选题]膏肓、大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多选用的刺灸方法是
  A. 针刺泻法 
  B. 刺血法 
  C. 重灸法 
  D. 拔罐法 
  E. 电针 
 
8. [单选题]确定某一方剂为温下剂的主要依据是
  A. 方中配用温下药 
  B. 符合温下剂的配伍规律,主治为里实寒积证 
  C. 方中配用泻下药和扶正药 
  D. 方中配用泻下药和温里药 
  E. 方中配用温里药和寒下药 
 
9. [单选题]患者刘某,女,32岁。恶心、食欲不振1周,乏力,肝区胀痛不适,小便色如红茶,大便可,有肝炎接触史。巩膜、皮肤轻度黄染,肝区触痛、叩击痛。最佳取穴方案是
  A. 肝俞、胆俞、脾俞、太冲、至阳、天枢、大横 
  B. 肝俞、胆俞、至阳、膻中、中脘、期门、京门 
  C. 胆俞、太冲、阴陵泉、阳陵泉、至阳、内关、公孙 
  D. 胆俞、至阳、太冲、太白、期门、章门、中脘 
  E. 肝俞、胆俞、胃俞、期门、太冲、太溪、三阴交 
 
10. [单选题]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 孔最 
  B. 太渊 
  C. 外关 
  D. 通里 
  E. 列缺 
 
11.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消风散组成药物的是
  A. 生地苍术 
  B. 石膏木通 
  C. 知母苦参 
  D. 甘草羌活 
  E. 胡麻荆芥 
 
12. [多选题]冰片的适应证是
  A. 目赤肿痛,喉痹口疮 
  B. 冠心病、心绞痛 
  C. 闭证神昏 
  D. 胸腹冷痛、满闷 
  E. 疮疡肿痛,溃后不敛 
 
13. [单选题]足少阴肾经的郄穴是
  A. 太溪 
  B. 然谷 
  C. 照海 
  D. 大钟 
  E. 水泉 
 
14. [单选题]下列关于邪正斗争决定疾病转归的说法中,错误是
  A. 邪盛正衰则病进 
  B. 正盛邪衰则病退 
  C. 正虚邪衰则病危 
  D. 邪盛而正未衰则病为实证 
  E. 正衰邪盛,阴阳离决则死亡 
 
15. [多选题]蛇串疮证为脾经湿热者可在主方的基础上加
  A. 行间 
  B. 隐白 
  C. 太冲 
  D. 血海 
  E. 内庭 
 
16. [单选题]患者女,66岁。1个月前出现口齿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高血压病史15年,3年前曾有中风发作史。体格检查:伸舌受限,无舌肌萎缩,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增强。最可靠的诊断内容是
  A. 进行性延髓麻痹 
  B. 假性延髓麻痹 
  C. 吉兰-巴雷综合征 
  D. 延髓空洞症 
  E.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 
 
17. [多选题]治疗麦粒肿的主穴为
  A. 睛明 
  B. 风池 
  C. 合谷 
  D. 太阳 
  E. 鱼腰 
 
18. [单选题]针灸治疗脱肛的肾气不固可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再加
  A. 阴陵泉 
  B. 气海 
  C. 足三里 
  D. 大敦 
  E. 肝俞 
 
19. [单选题]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
  A. 7:1 
  B. 5:1 
  C. 3:1 
  D. 2:1 
  E. 1:1 
 
20. [单选题]真热假寒证的病机是
  A. 阴盛格阳 
  B. 阳盛格阴 
  C. 阳虚则寒 
  D. 阴盛则寒 
  E. 阴损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