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基础检验正高医学职称冲刺密卷案例分析题解析(B2),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血小板黏附功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A. 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蛋白
B. 需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C. 需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
D. 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
E. GPⅠb-vWF-皮下层组织成分之间相互作用
2. [多选题]有关网织红血细胞计数,叙述正确的是
A. 运用了光散射检测系统
B. 与网织红细胞中的RNA含量有关
C. 运用了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D. 运用了流式细胞技术
E. 与网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3. [多选题]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可采用
A. 尿三杯试验
B. 转铁蛋白测定
C. 尿液含铁血黄素颗粒检查
D. 显微镜观察尿细胞形态
E. 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
4. [多选题]有关纤溶说法,正确的是
A. 纤维蛋白单体可以自行聚合
B. FDP各碎片仍具有与纤维蛋白(原)相同的抗原性
C. 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D. D-D在原发性纤溶时水平明显增高
E. FDP在继发性纤溶时水平明显增高
5. [多选题]对粪便中细胞正确的描述是 ( )
A. 粪便中无上皮细胞
B. 红细胞呈草绿色、略有折光
C. 粒细胞可呈灰白色、肿胀、结构模糊不清
D. 可用每个高倍视野中细胞的最低至最高值报告
E. 吞噬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与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相似
6. [多选题]成分输血的优点 ( )
A. 疗效好
B. 副作用小
C. 节约血液资源
D. 便于保存和运输
E. 降低输血传染病的发生
7. [多选题]严重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 ( )
A. 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
B. 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
C. 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
D. 可见环形红细胞
E. 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8. [多选题]不受血红蛋白降解影响的隐血方法是
A. 转铁蛋白法
B. 邻联甲苯胺法
C. 胶体金法
D. 还原酚酞法
E. 血红蛋白荧光法
9. [多选题]关于羊水一般性状,正确的描述是 ( )
A. 正常妊娠早期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晚期略显混浊
B. 羊膜腔内明显感染时,羊水呈脓性混浊且有臭味
C. 胎儿窘迫时,羊水为黄色、黏稠且能拉丝
D. 母儿血型不合时,羊水呈金黄色
E. 胎盘功能减退或过期妊娠时,羊水呈黄绿色或深绿色
10. [多选题]关于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正确的是 ( )
A. 此类仪器采用球面积分仪接受双波长反射光进行检测
B. 尿试带法简单、快速、用尿量少
C. 尿蛋白测定采用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
D. 尿葡萄糖检查的特异性不如班氏定性法
E. 对细胞的检查可替代镜检
11. [多选题]关于肝素,正确的说法有
A. 可减弱抗凝血酶的作用
B. 有对抗凝血酶的作用
C. 有阻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 是红细胞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
E. 适合于血液学一般检查
12. [多选题]TI抗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不包括( )
A. 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
B. 可发生再次应答
C. 只引起体液免疫
D. 诱导抗体为IgG
E. 产生抗体对抗原亲和力高
13. [多选题]诊断细菌性阴道炎的指标包括
A. 均质、稀薄的白带
B. 线索细胞
C. 胺试验阳性
D. 阴道pH>4.5
E. 挖空细胞
14. [多选题]毛细血管采血时应注意 ( )
A. 采血部位不能有水肿等异常
B. 采血针刺入深度以4~5mm为宜
C. 消毒后,一定要待乙醇挥发干后再穿刺
D.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
E. 进行多项手工法检查时,应考虑采血顺序
15. [多选题]在妇科细胞学涂片上,所谓移行层细胞是指
A. 子宫内膜细胞
B. 异常角化细胞
C. 子宫颈上皮细胞
D. 副基底层化生细胞
E. 无核鳞状上皮细胞
16. [多选题]两样本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用t检验的条件是
A. 两总体均数相等
B. 两总体方差相等
C. 两样本均为大样本
D. 两样本均为小样本
E. 两总体均符合正态分布
17. [多选题]属于体液免疫应答效应阶段的是( )
A. 抗体参与的排异作用
B. 抗体的溶解细胞作用
C. 抗体的调理作用
D. 补体参与的溶细胞作用
E. 免疫调节作用
18. [多选题]描述肿瘤标志物诊断价值的主要指标是( )
A. 敏感性
B. 特异性
C. 决定值
D. 准确率
E. 以上都是
19. [多选题]可使血沉减慢的因素是 ( )
A. 血沉管倾斜
B. 室温≥25℃
C. 室温≤18℃
D. 抗凝剂浓度增加
E. 标本有血细胞凝集块
20. [多选题]患者,男,45岁,进行性消瘦,皮肤、巩膜黄染,B超示胆管占位包块,尿胆红素阳性,大便颜色渐浅,该患者黄疸应属 ( )
A. 溶血性黄疸
B. 阻塞性黄疸
C. 肝性黄疸
D. 肝前性黄疸
E. 肝后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