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肛肠卫生副高高级职称2024考试试题强化练习(C8),更多中医肛肠(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肛肠卫生副高高级职称2024考试试题强化练习(C8),更多中医肛肠(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大便时无脓血、粘液,仅有排出困难,应考虑哪些疾病
  A. Ⅲ期内痔 
  B. 直肠前突 
  C. 直肠粘膜内脱垂 
  D. 耻骨直肠肌肥厚 
 
2. [单选题]具消食,理气,下乳功效的药物是:
  A. 砂仁 
  B. 陈皮 
  C. 冬葵子 
  D. 莱菔子 
  E. 隔山消 
 
3. [单选题]大肠粪石症可发生于大肠的任何部位,常见的部位为( )
  A. 乙状结肠 
  B. 盲肠 
  C. 直肠 
  D. 降结肠 
  E. 横结肠 
 
4. [单选题]具有活血、行气功效的药物是
  A. 桃仁 
  B. 红花 
  C. 丹参 
  D. 川芎 
  E. 五灵脂 
 
5. [单选题]独活、羌活均具有的功效是
  A. 祛风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 
  B. 健脾除痹,利水消肿 
  C.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D. 健脾益气,燥湿利尿 
  E. 祛风湿,止痛,解表 
 
6. [多选题]以下有关结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结肠梗阻易发展成为闭袢性肠梗阻 
  B. 横结肠穿孔易造成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C. 升结肠和降结肠都是腹膜内位器官 
  D.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都是腹膜内位器官 
  E. 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是结肠的解剖标志 
 
7. [单选题]直肠肛管手术时的常用体位是
  A. 左侧卧位 
  B. 膝胸位 
  C. 截石位 
  D. 蹲位 
  E. 以上都不是 
 
8. [单选题]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的药物是
  A. 诃子 
  B. 五味子 
  C. 乌梅 
  D. 五倍子 
  E. 覆盆子 
 
9. [单选题]以下疗法,对于二、二期内痔,尤其对纤维性内痔更为适宜的是:
  A. 贯穿结扎法 
  B. 挂线疗法 
  C. 直肠周围注射法 
  D. 枯痔钉疗法 
  E. 中约外洗 
 
10. [单选题]乙状结肠扭转X线表现是
  A. 杯口状 
  B. 鸟嘴状 
  C. 阶梯状 
  D. 线样征 
  E. 充盈缺损 
 
11. [单选题]男性儿童10岁,身高1米,智力低下。应考虑为哪一种内分泌激素分泌障碍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肾上腺皮质激素 
  D. 胰岛素 
  E. 性激素 
 
12. [单选题]肛门部突发剧痛。肛缘皮下可见青紫色球形隆起,触痛明显。此病属于哪种疾病( )
  A. 肛旁皮下脓肿 
  B. 结缔组织外痔 
  C. 炎性外痔 
  D. 血栓外痔 
  E. 静脉曲张外痔 
 
13. [单选题]关于细菌性肝脓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部分是胆源性肝脓肿 
  B. 致病菌多为革兰阳性球菌 
  C. 脓液多为棕褐色,涂片可能没有发现细菌 
  D. 多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所致 
  E. 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引流 
 
14. [多选题]射干麻黄汤的适应证有( )
  A. 咳逆上气 
  B. 喉中水鸡声 
  C. 时时吐浊 
  D. 舌苔白滑 
  E. 脉浮紧 
 
15. [单选题]正常人体不能触到的脏器是
  A. 腹主动脉 
  B. 腰椎椎体 
  C. 横结肠 
  D. 乙状结肠 
  E. 脾脏 
 
16. [单选题]临床上最常见的腹腔脓肿为
  A. 右膈下脓肿 
  B. 左膈下脓肿 
  C. 盆腔脓肿 
  D. 阑尾周围脓肿 
  E. 肠间脓肿 
 
17. [多选题]下列可用小承气汤的是( )
  A. 阳明病,热不潮,腹大满不通 
  B. 阳明病,其后发热,大便复硬而少 
  C. 阳明病,汗多,微发热恶寒 
  D. 阳明病,不大便,恐有燥屎 
  E. 阳明病,面合色赤 
 
18.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白芍的适应证
  A. 血虚或阴虚有热之月经不调,崩漏 
  B. 肝脾不和之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 
  C.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D. 阴虚盗汗,表虚自汗 
  E. 跌扑损伤,瘀滞肿痛 
 
19. [单选题]甲状腺切除术后发生窒息的常见原因不包括
  A. 喉头水肿 
  B. 大出血、血肿压迫 
  C. 喉返神经损伤 
  D. 气管软化、塌陷 
  E. 肺部感染 
 
20. [单选题]《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脾气乃绝”的原因是
  A. 味过于酸 
  B. 味过于咸 
  C. 味过于苦 
  D. 味过于辛 
  E. 味过于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