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药副高医学高级职称终极考试模拟试卷(N8),更多中药学(副高)副主任药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中药副高医学高级职称终极考试模拟试卷(N8),更多中药学(副高)副主任药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对复合鞣质表述正确的是
  A. 具有可水解鞣质与缩合鞣质的一切特征 
  B. 不与蛋白质反应 
  C. 与铁氰化钾氨溶液生成沉淀 
  D. 咖啡鞣质属于复合鞣质 
  E. 具有氧化性 
 
2. [单选题]既发汗解肌,又温通经脉的药物是( )
  A. 葛根 
  B. 肉桂 
  C. 桂枝 
  D. 紫苏 
  E. 防风 
 
3. [多选题]吴茱萸汤可用于治疗( )
  A. 胃虚寒凝之呕吐 
  B. 寒热错杂之呕吐 
  C. 邪迫胃肠之呕吐 
  D. 虚寒胃反之呕吐 
  E. 胃虚停饮挟肝气上逆之干呕 
 
4. [单选题]取苏木粉末加水,放置约4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显橘红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 );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显猩红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 )。再加盐酸使成酸性后,溶液变为橙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 )。
  A. 黄绿色;蓝色荧光;黄绿色 
  B. 蓝色荧光;黄绿色;黄绿色 
  C. 蓝色荧光;蓝色荧光;黄绿色 
  D. 蓝色荧光;黄绿色;蓝色荧光 
  E. 蓝色荧光;紫色;蓝色荧光 
 
5. [单选题]大黄牡丹汤中除大黄、牡丹之外还包括的药物是( )。
  A. 厚朴、桃仁、冬瓜仁 
  B. 枳实、桃仁、冬瓜仁 
  C. 厚朴、枳实、桃仁 
  D. 厚朴、枳实、芒硝 
  E. 桃仁、冬瓜仁、芒硝 
 
6. [单选题]宜采用武火加热的炮制方法是
  A. 麸炒 
  B. 米炒 
  C. 砂炒 
  D. 土炒 
  E. 滑石粉炒 
 
7. [多选题]具有行脾胃之气的药有( )
  A. 厚朴 
  B. 紫苏 
  C. 木香 
  D. 香附 
  E. 青皮 
 
8. [单选题]《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 )
  A. 李时珍 
  B. 陈藏器 
  C. 陶弘景 
  D. 雷教 
  E. 孟诜 
 
9. [单选题]不需要检查水分的是
  A. 蜡丸 
  B. 水丸 
  C. 蜜丸 
  D. 浓缩蜜丸 
  E. 糊丸 
 
10. [单选题]三斑海马体侧背部第1、4、7节短棘基部共有黑斑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E. 7个 
 
11. [单选题]唐显庆四年颁布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的是
  A. 《新修本草》 
  B.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 《金匮要略》 
  D. 《本草纲目》 
  E. 《黄帝内经》 
 
12. [多选题]据《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可出现
  A. 肠中痛 
  B. 瘅热焦渴 
  C. 坚干不得出 
  D. 口燥舌干 
  E. 痛引阴股 
 
13. [单选题]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可预测性、严重程度和危害性,药品不良反应分为
  A.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B.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C. 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D.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E. A型药品不良反应、B型药品不良反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14. [多选题]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是( )
  A. 知母 
  B. 苦参 
  C. 秦皮 
  D. 白鲜皮 
  E. 芦根 
 
15. [多选题]水制法有
  A. 煮 
  B. 润 
  C. 漂 
  D. 淬 
  E. 潭 
 
16. [单选题]热压灭菌一般要求
  A. 8~12 
  B. 6~8 
  C. 2~8 
  D. 16~20 
  E. 4~6 
 
17. [多选题]与温里药"助阳气"功效无关的药理作用是( )
  A. 镇痛 
  B. 抗心律失常 
  C. 平喘 
  D. 抗炎 
  E. 强心、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 
 
18. [多选题]蜂蜜的功效是
  A. 补中、缓急 
  B. 润肺止咳 
  C. 解毒 
  D. 润肠通便 
  E. 调和药性 
 
19. [多选题]具有补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
  A. 菟丝子 
  B. 补骨脂 
  C. 益智 
  D. 枸杞子 
  E. 沙苑子 
 
20. [单选题]目前动物类药材的鉴定最常使用的方法为
  A. 性状鉴定 
  B. 显微鉴定 
  C. 理化鉴定 
  D. 氨基酸分析 
  E. 来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