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宝典职业病学卫生高级职称(副高)历年考试真题(J7),更多职业病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经络系统中,同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
  A. 奇经八脉 
  B. 十二经别 
  C. 十二经脉 
  D. 十二经筋 
  E. 十五别络 
 
2. [单选题]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为
  A. 宽而深的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 
  B. 宽而深的Q波,ST段降低,T波抬高 
  C. 宽而深的Q波,ST段降低,T波倒置 
  D. 浅而宽的Q波,ST段降低,T波抬高 
  E. 浅而宽的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 
 
3.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湿疮血虚风燥证的证候特点包括( )
  A. 发病急 
  B. 皮肤肥厚 
  C. 粗糙脱屑 
  D. 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 
  E. 身热心烦 
 
4. [单选题]患者咳嗽咽痒,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咽干鼻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 )
  A. 燥热犯肺 
  B. 肝火犯肺 
  C. 阴虚火旺 
  D. 胃热壅盛 
  E. 脾胃虚弱 
 
5. [单选题]诊断有机磷中毒的最重要指标为( )
  A. 阿托品试验阳性 
  B. 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C. 确切的接触史 
  D. 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症状 
  E. 呕吐物有大蒜味 
 
6. [单选题]为评价某工厂的劳动卫生条件、接触有害因素类型、职工健康状况等,应设计何种类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A. 队列调查 
  B. 横断面调查 
  C. 职业病体检 
  D. 劳动能力鉴定 
  E. 病例–对照调查 
 
7. [单选题]甲苯、二甲苯进入人体后积蓄在人体的组织与哪种物质的含量有关
  A. 蛋白质 
  B. 水 
  C. 糖 
  D. 脂类 
  E. 氧 
 
8. [单选题]我国职业病防治坚持的方针是
  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 企业为主、国家辅助 
  C. 综合治理、重点结合 
  D. 预防为主、国家监督 
  E.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9. [多选题]下列方剂中,可用来治疗月经先期的是( )
  A. 补中益气汤 
  B. 清经散 
  C. 两地汤 
  D. 丹栀逍遥散 
  E. 四君子汤 
 
10. [单选题]郄穴的数目是( )
  A. 12个 
  B. 8个 
  C. 16个 
  D. 15个 
  E. 32个 
 
11. [单选题]湿热作业条件下,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为
  A. 加快代谢产热 
  B. 中枢抑制降低代谢产热 
  C. 汗液蒸发散热 
  D. 负辐射散热 
  E. 热传导散热 
 
12. [单选题]单从血检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全血胆碱脂酶活性为多少时,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 10%~30% 
  B. 30%~50% 
  C. 50%~70% 
  D. 70%~80% 
  E. 80%~90% 
 
13. [单选题]关于水肿,描述正确的是
  A. 水肿伴肝大者仅见于肝性水肿 
  B. 水肿伴心率快见于心性水肿 
  C. 水肿伴呼吸困难和发绀多见于心性水肿 
  D. 水肿伴消瘦仅见于营养不良性水肿 
  E. 水肿伴腹水仅见于肝性水肿 
 
14. [单选题]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 )
  A. 火 
  B. 湿 
  C. 痰 
  D. 痰与火 
  E. 气虚 
 
15. [单选题]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
  A. 足少阳胆经 
  B. 手少阳三焦经 
  C. 手太阴肺经 
  D. 足厥阴肝经 
  E. 手少阴心经 
 
16. [单选题]吸入下列哪种毒物可引起“电击样”死亡
  A. 甲苯 
  B. 氰化物 
  C. 氮氧化物 
  D. 一氧化碳 
  E. 以上均不正确 
 
17. [多选题]对心的系统连属,描述正确的是( )
  A. 心在志为喜 
  B. 心在体合脉 
  C. 心在窍为舌 
  D. 心在液为汗 
  E. 与小肠相表里 
 
18. [单选题]常引起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等症状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9. [单选题]洋地黄制剂最适用于下列哪种心力衰竭
  A. 二尖瓣关闭不全伴肺淤血 
  B. 二尖瓣狭窄伴肺淤血 
  C. 主动脉瓣狭窄伴肺淤血 
  D. 肺源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 
  E. 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发生心衰 
 
20. [单选题]某冶炼厂定期安排接铅工人到职业病院进行驱铅治疗和疗养,该工作应属于
  A. 一级预防 
  B. 二级预防 
  C. 三级预防 
  D. 对症治疗 
  E. 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