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专业考试试题(X5),更多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专业考试试题(X5),更多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的疾病是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白血病 
  C. 急性大出血 
  D. 败血症 
  E. 溶血性贫血 
 
2. [单选题]以下不是道地药材的是
  A. 广西的陈皮 
  B. 山东的阿胶 
  C. 四川的乌头 
  D. 河南的地黄 
  E. 山西的党参 
 
3. [单选题]吴茱萸汤证的主要头痛部位在
  A. 前额 
  B. 巅顶 
  C. 枕部 
  D. 头侧 
  E. 整个头部 
 
4. [单选题]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A. 气滞血瘀 
  B. 肝郁气滞 
  C. 湿热内蕴 
  D. 肝络失养 
  E. 以上都不是 
 
5. [单选题]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是
  A.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B. 《素问·痹论》 
  C.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D. 《素问·生气通天论》 
  E. 《素问·至真要大论》 
 
6. [单选题]以镇心安神,清热养血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
  A. 归脾汤 
  B. 酸枣仁汤 
  C. 朱砂安神丸 
  D. 当归六黄汤 
  E. 天王补心丹 
 
7. [单选题]感受哪种邪气后,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等症状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8. [单选题]不属于白色主病范围的是
  A. 夺气 
  B. 脱血 
  C. 虚证 
  D. 寒饮 
  E. 水饮 
 
9. [单选题]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 通便泻热 
  B. 消滞除满 
  C. 泻热和胃 
  D. 润燥软坚 
  E. 泻热去实 
 
10. [单选题]非行经期,阴道大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沥不止,称为
  A. 月经先期 
  B. 崩漏 
  C. 月经过多 
  D. 赤白带下 
  E. 经期不定 
 
11. [单选题]下列药物的用法哪项是错误的
  A. 石斛入汤剂宜先煎 
  B. 钩藤入汤剂不宜久煎 
  C. 雷丸入汤剂宜先煎 
  D. 砂仁入汤剂宜后下 
  E. 附子入汤剂宜先煎 
 
12. [单选题]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是
  A. 菊花 
  B. 夏枯草 
  C. 龙骨 
  D. 朱砂 
  E. 石决明 
 
13. [单选题]"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主要指的是
  A.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B. 邪气伤人,必伤人体的正气 
  C. 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人体 
  D.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E. 正气虚弱,邪气不足 
 
14. [单选题]有关医院感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B. 滥用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C. 有部分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消毒隔离缺陷有关 
  D. 所有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E. 新生儿经产道获得的感染属医院感染 
 
15. [单选题]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法定义务。不属于法定义务的是
  A. 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B. 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C. 遵守职业道德 
  D. 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E. 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16. [单选题]真武汤的主要病机是
  A.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B. 肾阳亏虚,水气泛滥 
  C. 脾肾阳虚,关门不利 
  D. 下元亏虚,气化不利 
  E. 邪侵少阴,肾失所主 
 
17. [单选题]乌梅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 黄连 
  B. 当归 
  C. 白术 
  D. 桂枝 
  E. 附子 
 
18. [单选题]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
  A. 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B. 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 
  C. 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 
  D. 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 
  E. 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 
 
19. [单选题]患者因皮肤疮痍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自颜面渐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疗应首选
  A. 越婢加术汤合桑白皮汤 
  B.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C.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 
  D.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猪苓汤 
  E. 实脾饮合五味消毒饮 
 
20. [单选题]《素问·五脏别论》对“五腑”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B. 天气之所生 
  C. 藏而不泻 
  D. 泻而不藏 
  E. 受五脏浊气,为传化之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