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职称考试宝典2024中医骨伤科副高职称考试试题(C6),更多中医骨伤科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副高职称考试宝典2024中医骨伤科副高职称考试试题(C6),更多中医骨伤科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多选题] 关于桡神经,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肘部位于肱肌与肱桡肌之间 
  B.  在前臂上1/3浅支与桡动脉伴行 
  C.  进入肱骨肌管前不发出分支 
  D.  浅支发出分支分布与鱼际外侧部皮肤 
  E.  深支经骨间膜近侧缘进入前臂后区 
 
2. [多选题]挫伤与失枕的鉴别要点包括:
  A. 颈部扭挫伤有明显的外伤史 
  B. 失枕多在睡眠后引起 
  C. 失枕多兼有风寒表症 
  D. 颈部扭伤有明显伤口 
  E. 颈部扭伤有明显神经损伤症状 
 
3. [单选题]《外科正宗》称为"风癣"的疾病是
  A. 单纯疱疹 
  B. 神经性皮炎 
  C. 玫瑰糠疹 
  D. 皮肤瘙痒症 
  E. 头癣 
 
4. [单选题]大青龙汤中石膏的用量是
  A. 一斤 
  B. 半斤 
  C. 六铢 
  D. 如鸡子大 
  E. 二十四铢 
 
5. [单选题]不属于桡骨小头半脱位的病因病理是:
  A. 骨的解剖特点 
  B. 关节囊松弛 
  C. 肌肉收缩 
  D. 关节内压力变化 
  E. 外力作用 
 
6. [单选题]瘿病伴有心悸,烦热,多汗,月经不调时的病理病机主要是
  A. 气滞 
  B. 血瘀 
  C. 痰凝 
  D. 痰火郁结 
  E. 冲任失调 
 
7. [单选题]肛瘘患者,脓出稀薄不臭,淋漓不尽,伴低热盗汗,面色萎黄,神疲纳呆。检查局部疮口潜形,周围有空腔。治疗应首选
  A. 二妙丸 
  B. 革薢渗湿汤 
  C. 黄连解毒汤 
  D. 青蒿鳖甲汤 
  E. 补中益气汤 
 
8. [多选题]下列哪几种损伤在放射线检查时,需加照轴位片:
  A. 髌骨 
  B. 腕舟骨 
  C. 跟骨 
  D. 距骨 
  E. 骨盆 
 
9. [多选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若漏诊、误诊或处理不当,可发生
  A. 肘外翻畸形 
  B. 迟发性桡神经深支麻痹 
  C. 骨性关节炎 
  D. 肘关节屈曲受限 
  E. 肢体短小 
 
10. [单选题]《素问·举痛论》“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属
  A. 怒则气上的病变 
  B. 喜则气缓的病变 
  C. 恐则气下的病变 
  D. 悲则气消的病变 
  E. 劳则气耗的病变 
 
11. [多选题]湿热类温病气分证治主要证型有( )
  A.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B.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C. 热重湿轻,蕴阻中焦 
  D. 暑湿积滞,郁结肠道 
  E. 湿热蕴毒 
 
12. [多选题]膝关节脱位分为
  A. 前脱位 
  B. 后脱位 
  C. 内脱位 
  D. 外脱位 
  E. 侧方脱位 
 
13. [单选题]掌骨颈骨折复位时,应使掌指关处于( )位。
  A. 伸直 
  B. 过伸 
  C. 半屈曲 
  D. 屈曲90° 
  E. 屈曲10° 
 
14. [多选题]川芎的适应证是
  A. 妇女血瘀崩漏 
  B. 血瘀气滞的痛证 
  C. 虚寒性崩漏 
  D. 疮疡痈肿 
  E. 头痛、风湿痹痛 
 
15. [单选题]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 心 
  B. 肺 
  C. 脾 
  D. 肝 
  E. 肾 
 
16. [多选题]瘾疹冲任不调证的特征有
  A. 劳累后发作 
  B. 有肠胃寄生虫 
  C. 月经前出现风团,月经后消失 
  D. 伴经痛,月经不调 
  E. 冬重夏轻 
 
17. [单选题]《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的“天癸”,其合理解释是
  A. 月经 
  B. 肾中能促进生长发育的物质 
  C. 精子、卵子 
  D. 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 
  E. 生长激素 
 
18. [单选题]男性,36岁,骑自行车摔倒,右肩着地,右肩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来院就诊时,左手托住右肘,下颌右偏,其诊断首先考虑( )。
  A. 锁骨骨折 
  B. 肩关节脱位 
  C. 肱骨外科颈骨折 
  D. 肩胛骨骨折 
  E. 肩锁关节脱位 
 
19. [多选题]有椎体、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和关节突等结构的脊椎骨是( )
  A. 第一~第二颈椎 
  B. 第三~第七颈椎 
  C. 胸椎 
  D. 腰椎 
  E. 骶椎 
 
20. [单选题]“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 实寒证 
  B. 实热证 
  C. 虚寒证 
  D. 虚热证 
  E. 阴阳两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