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血液医学副高职称2024冲刺密卷答案公布(P8),更多临床血液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制备的离心速度和时间为
A. 800r/min、3~5min
B. 大于1000r/min、6~8min
C. 2500r/min、9~12min
D. 3000r/min、5min
E. 大于4000r/min、5min
2. [单选题]下列哪种物质与半抗原结合后可诱发动物产生高亲和力及高滴度的抗血清
A. 聚乙烯吡咯烷酮
B. 药用炭
C. 硫酸葡聚糖
D. 多聚赖氨酸
E. 羧甲基纤维素
3. [单选题]关于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几乎同时被激活而发挥作用
B. 血液凝固以后,纤溶系统才开始发挥作用
C. 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增强所致
D. DIC在凝血激活的高凝阶段即发生纤溶亢进
E. 血栓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减低所致
4. [单选题]重度核左移指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中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的比值
A. >1%
B. >5%
C. >10%
D. >15%
E. >25%
5. [单选题]粒/红比例明显增加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 缺铁性贫血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 粒细胞缺乏症
6. [多选题]以下TAT/PAP比率与DIC严重程度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TAT/PAP在1左右时提示轻度DIC
B. TAT/PAP比率增高时提示中度DIC
C. TAT/PAP比率增高时提示重度DIC
D. TAT/PAP比率减低时提示中度DIC
E. TAT/PAP比率减低时提示重度DIC
7. [单选题]原发性肝癌与下列哪些因素无关( )。
A. HDV感染
B. HBV感染
C. 抑癌基因p53突变
D. 黄曲霉素摄入
E. 染色体突变
8. [单选题]长期保存分离细胞时需要使用的保护剂是
A. 葡萄糖
B. 聚乙二醇
C. 植物血凝素
D. 二甲亚砜
E. 石蜡
9. [单选题]临床上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约占百分数为 ( )
A. 80%
B. 70%
C. 60%
D. 40%
E. 20%
10. [单选题]体内抗凝系统包括
A.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抗凝物质
B. 单核吞噬细胞的清除作用
C. 阻止血小板活化
D. 纤维蛋白沉积
E. 上述四项共同作用
11. [单选题]用试管法测ABO血型时,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浓度规定为
A. 1%
B. 2%
C. 5%
D. 10%
E. 20%
12. [单选题]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 )
A. 网织红细胞增高
B. 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C. 血红蛋白尿
D. 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
E. 骨髓中幼稚红细胞明显增高
13. [单选题]患者,因持续高热入院1周,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接受化疗1周。现患者口腔内有白色膜状物,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是
A.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 白假丝酵母菌
C. 草绿色链球菌
D. 厌氧菌感染
E. 大肠埃希菌
14.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能作为葡萄糖测定的标本
A. 血清
B. 全血
C. 脑脊液
D. 尿液
E. 溶血血清
15. [单选题]染色体核型中缩写符号":"表示
A. 倒位
B. 易位
C. 插入
D. 断裂
E. 缺失
16. [单选题]关于细胞因子检测方法的应用,定位检测细胞因子的组织/细胞表达用
A. 生物学检测法
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C. 免疫印迹法
D. 原位杂交
E. PCR-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17. [单选题]关于纤溶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纤溶亢进而引起
B. 血液完全凝固后,纤溶系统才发挥作用
C. 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D.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激活PLG是继发性纤溶的基础
E. u-PA激活PLG必须有纤维蛋白作为辅因子
18. [单选题]关于醋酸AS-D萘酚酯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单核细胞可呈阳性反应,被氟化钠抑制
B.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为阳性反应
C.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D. 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程度增强
E.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阳性或弱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19. [单选题]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是下列哪一个
A. 测量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的商
B. 绝对值与真值之间的差数
C. 均值与真值间的差数
D. 变异系数与真值之间的差数
E. 测定值与均值间的差数
20. [单选题]2008年WHO修订的MPN(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4种典型疾病不包括
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D.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E.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