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库大小:
  • 题目总量:
  • 软件属性:
  • 31M
  • 200万+
  • 中文简体
  • 更新时间:
  • 软件评价:
  • 支持平台:
  • PC/手机/网页

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真题案例分析题正确答案(I9)

来源: 考试宝典    发布:2024-04-08   [手机版]    

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真题案例分析题正确答案(I9)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真题案例分析题正确答案(I9),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将便秘分为"实秘、虚秘、热秘、冷秘"四种类型的著作是

A. 《素问·举痛论》
B. 《伤寒论》
C. 《金匮要略》
D. 《医学心悟》
E. 《证治汇补》


2. [单选题]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乏力懒言,属

A. 少神
B. 得神
C. 失神
D. 假神
E. 神乱


3. [单选题]功能清热解毒,善治肺痈的药物是

A. 蒲公英
B. 败酱草
C. 葛根
D. 天花粉
E. 鱼腥草


4. [单选题]四妙丸是在二妙散的基础上加

A. 牛膝、白术
B. 牛膝、薏苡仁
C. 牛膝、茯苓
D. 牛膝、车前子
E. 牛膝、桂枝


5. [单选题]既可用于热淋、砂淋、石淋;又可用于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的药物是

A. 泽泻
B. 冬葵子
C. 车前子
D. 金钱草
E. 猪苓


6. [多选题]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满,喜唾涎沫,喜食热饮,舌淡苔白,脉沉迟,宜选用

A. 左金丸
B. 香砂六君子汤
C. 理中汤
D. 保和丸
E. 吴茱萸汤


7. [单选题]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明显减弱。可能的病因是

A. 气胸
B. 肺气肿
C. 压迫性肺不张
D. 胸腔积液
E. 肺实变


8.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薄荷的功效

A. 疏散风热
B. 疏肝解郁
C. 清利头目
D. 利咽透疹
E. 解毒散肿


9. [多选题]胃痛虚证的治疗法则是

A. 温胃散寒
B. 温中健脾
C. 健脾益气
D. 养阴益胃
E. 健脾和胃


10. [单选题]《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

A. 肾
B. 脾
C. 肺
D. 膀胱
E. 三焦


11. [单选题]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不是其原则的是

A. 制止继续出血
B. 防治继发性血管痉挛
C. 祛除引起出血的病因
D. 预防复发
E. 中医针灸


12. [单选题]患者,女,30岁,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红斑,现症见:低热,口苦纳呆,两胁胀痛,黄疸,肝大,烦躁不寐,舌紫黯,脉弦。其中医证型是

A. 瘀热痹阻
B. 气血两亏
C. 阴虚内热
D. 瘀热伤肝
E. 热郁积饮


13. [单选题]病人先有脾虚泄利的症状,然后出现舌红、烦躁,其病理基础是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格阳
D. 阳盛格阴
E. 阴阳亡失


14. [单选题]五行相克的关系中,怒"所胜"的情志是

A. 喜
B. 思
C. 悲
D. 恐
E. 惊


15.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鹿茸的适应证

A. 肾阳不是之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等
B. 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C. 精血亏虚之筋骨萎软或小儿五迟
D. 冲任虚寒、带脉不固之崩漏、带下
E. 疮疡久溃不敛或阴瘦内陷不起


16. [单选题]成人伤寒患者,抗菌治疗首选下列何种药物

A. 氯霉素
B.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C. 磺胺类
D. 喹诺酮类
E. 氨苄西林


17. [单选题]男,4岁,感冒半月后出现浮肿,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薄而光亮,小便短少,微有寒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属

A. 饮停胸胁证
B. 脾阳虚证
C. 肾阳虚证
D. 脾肾阳虚证
E. 风水相搏证


18. [单选题]患者痫病久发,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 醒脾汤
B. 黄连温胆汤
C.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D. 左归丸
E. 定痫丸


19. [单选题]溃疡病最常见的合并症是

A. 出血
B. 穿孔
C. 幽门梗阻
D. 癌变
E. 腹膜炎


20. [单选题]正常人的血清磷钙乘积常保持在

A. 10~20之间
B. 20~30之间
C. 30~40之间
D. 40~50之间
E. 50~60之间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7dn31r.html
  • 下一篇:"阴中求阳"治法的病理基础是 我国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益母草最宜于的水肿是患者因气郁而致胸膈痞闷,饮食不消等症,治宜用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脉弱,治疗恰当的方法入汤剂须后下的药是大头瘟发病,其感邪途径为( )宋氏菌 志贺菌
  • 考试专栏
    @2021-2026 成都不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www.51ksbd.com 免责声明 蜀ICP备140260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