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中医皮肤与性病副高医学高级职称加血提分在线题库(L3),更多中医皮肤与性病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有关风府穴针刺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坐位,头微后倾,项部放松 
  B. 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C. 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D. 向上缓慢刺入0.5~1寸 
  E. 向上缓慢刺入1~1.5寸 
 
2. [单选题]对毫针泻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病人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泻法 
  B. 进针时徐徐剌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泻法 
  C.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D.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E.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3. [单选题]血清氯在机体内含量是
  A. 80~90mmol/L 
  B. 95~105mmol/L 
  C. 110~120mmol/L 
  D. 125~135mmol/L 
  E. 135~145mmol/L 
 
4. [单选题]下列有关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热、出血、腓肠肌疼痛 
  B. 发热、出血、低血压 
  C. 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D. 发热、出血、腰痛 
  E. 发热、出血、低血压、肝损害 
 
5. [单选题]《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是指
  A. 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 
  B. 五色的变化精细微妙 
  C. 五色含蓄不露 
  D. 五色藏真外泄,精气枯竭的表现 
  E. 以上均不是 
 
6. [单选题]苏子降气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A. 苏子、茴香 
  B. 苏叶、茯苓 
  C. 前胡、茯苓 
  D. 桂枝、当归 
  E. 厚朴、生姜 
 
7. [单选题]油风的针灸治疗可采取:
  A. 沿足少阴肾经用梅花针叩刺 
  B. 在脱发区附近取穴针刺 
  C. 取足厥阴肝经穴位针刺,用泻法 
  D. 取头部足少阴肾经穴位针刺,用补法 
  E. 在脱发区和沿头皮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用梅花针叩击,每天1次 
 
8.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半夏厚朴汤的主治证候的是
  A. 咽中如有物阻 
  B. 恶心呕吐 
  C. 胸膈满闷 
  D. 舌苔白润 
  E. 脉细数 
 
9. [多选题]捻转补泻法之泻法
  A. 捻转角度大 
  B. 频率慢 
  C. 用力重 
  D. 时间长 
  E. 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10. [多选题]《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的诊脉纲要包括( )
  A. 诊法常以平旦 
  B.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C. 脉象主病规律 
  D. 脉与四时相合 
  E. 诊脉独取寸口 
 
11. [单选题]下列不属定喘汤功用的是
  A. 化痰 
  B. 理气 
  C. 降气 
  D. 清热 
  E. 宣肺 
 
12. [多选题]白头翁治疗热毒血痢,是取其什么功效
  A. 清热燥湿 
  B. 止血 
  C. 清热解毒 
  D. 利湿浊 
  E. 凉血止痢 
 
13. [单选题]有消瘿作用的化痰药为
  A. 桔梗、竹茹 
  B. 杏仁、前胡 
  C. 海藻、海蛤壳 
  D. 枇杷叶、白果 
  E. 百部、紫苏子 
 
14. [单选题]《伤寒论》中未论及的发黄证有
  A. 火毒发黄证 
  B. 寒湿发黄证 
  C. 蓄血发黄证 
  D. 血虚发黄证 
  E. 湿热发黄证 
 
15. [单选题]"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
  A. 其脉关上浮者 
  B. 脉浮而疾 
  C. 寸脉浮、关脉沉 
  D. 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E. 脉浮滑者 
 
16. [单选题]治痰时应用祛痰剂常配伍
  A. 温里药 
  B. 祛湿药 
  C. 理气药 
  D. 清热药 
  E. 祛瘀药 
 
17. [单选题]原文“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用下列何方治疗
  A. 五苓散 
  B. 牡蛎泽泻散 
  C. 苓桂术甘汤 
  D. 苓桂草枣汤 
  E. 茯苓甘草汤 
 
18. [单选题]补阳还五汤中的君药是
  A. 黄芪 
  B. 当归尾 
  C. 川芎、地龙 
  D. 桃仁、红花 
  E. 黄芪、当归尾 
 
19. [单选题]导痰汤为二陈汤去乌梅、甘草后,所加的药物是
  A. 南星、枳壳 
  B. 白附子、枳实 
  C. 苍术、厚朴 
  D. 枳实、厚朴 
  E. 南星、枳实 
 
20. [单选题]柴葛解肌汤与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A. 枳实、芍药 
  B. 桔梗、芍药 
  C. 黄芩、半夏 
  D. 黄芩、桔梗 
  E. 黄芩、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