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耳鼻咽喉科卫生职称副高终极模考试试题(J4),更多中医耳鼻咽喉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副高职称考试宝典中医耳鼻咽喉科卫生职称副高终极模考试试题(J4),更多中医耳鼻咽喉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患者,女,35岁,心悸失眠,目赤翳障,口舌生疮,颜面皮肤色斑,宜首选
  A. 珍珠 
  B. 珍珠母 
  C. 朱砂 
  D. 僵蚕 
  E. 地龙 
 
2. [单选题]苏子降气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
  A. 素体痰多,复感风寒 
  B. 痰涎壅肺,肾阳不足 
  C.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D. 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E. 外寒内饮,肺气失宣 
 
3. [单选题]患者,女,22岁,宫外孕引起大出血,经补气止血治疗后仍经血淋沥,腹泻,舌淡,苔薄白,脉细弱,首选药物是
  A. 三七 
  B. 降香 
  C. 棕榈炭 
  D. 苎麻根 
  E. 蒲黄 
 
4. [多选题]“气乱”时可出现
  A. 心无所倚 
  B. 营卫不散 
  C. 神无所归 
  D. 虑无所定 
  E. 肺布叶举 
 
5. [单选题]五倍子与五味子具有的共同功效是
  A. 清肺降火 
  B. 益气生津 
  C. 宁心安神 
  D. 敛肺止汗 
  E. 理气止痛 
 
6. [单选题]阳偏衰的病机指的是
  A. 阳气虚损,热量不足,机能减退 
  B. 阴损及阳,机体阳气虚损 
  C. 阴邪侵袭,伤及阳气,阴盛则阳病 
  D. 阴寒直中脏腑,导致阳气受损 
  E. 脏腑阴阳失去平衡 
 
7. [单选题]间接喉镜检查时可以看到:
  A. 耳咽管 
  B. 咽侧索 
  C. 梨状窝 
  D. 腭扁桃体 
  E. 舌腭弓 
 
8. [单选题]地黄的道地产区是
  A. 广东 
  B. 吉林 
  C. 河南 
  D. 云南 
  E. 宁夏 
 
9. [单选题]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和解少阳,宜用柴胡配伍( )
  A. 夏枯草 
  B. 黄连 
  C. 黄芩 
  D. 龙胆 
  E. 白芍 
 
10. [单选题]八正散与小蓟饮子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 木通、小蓟 
  B. 竹叶、甘草 
  C. 生地、滑石 
  D. 栀子、大黄 
  E. 木通、滑石 
 
11. [单选题]患者潮热,谵语,腹胀满而痛,数日不大便,不欲食,苔黄燥,脉沉迟有力,宜用的方药是
  A. 小承气汤 
  B. 大承气汤 
  C. 抵当汤 
  D. 麻子仁丸 
  E. 调胃承气汤 
 
12. [单选题]"大实有羸状"所反映的病证是
  A. 真寒假热证 
  B. 真热假寒证 
  C. 真实假虚证 
  D. 真虚假实证 
  E. 虚实错杂证 
 
13. [单选题]桂枝甘草汤证的主要表现为
  A. 脉结代,心动悸 
  B. 心下悸,欲得按 
  C. 心中悸而烦 
  D. 气从少腹上冲心 
  E. 心下逆满 
 
14. [单选题]四气的确定是
  A. 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 从疾病的性质中总结出来的 
  C. 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 
  D. 从季节的不同变化总结出来的 
  E. 以药物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等推导出来的 
 
15. [单选题]所谓"寒从中生"指的是
  A. 外感寒邪,影响脏腑功能 
  B. 寒邪直中脏腑 
  C. 阳气虚、温煦功能减退 
  D. 恣食生冷,内脏受寒 
  E. 寒邪从肌表而入,渐侵脏腑 
 
16. [多选题]表里同病的治则,正确方法是( )
  A. 急则治其标 
  B. 缓则治其本 
  C. 先治表有碍于里,先治里有碍于表时,应表里同治 
  D. 先表后里 
  E. 以上都正确 
 
17. [单选题]患者正虚,卫气不固,外受风邪,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治宜选用( )
  A. 五苓散 
  B. 猪苓汤 
  C. 玉屏风散 
  D. 防己黄芪汤 
  E. 桂枝汤 
 
18. [单选题]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为君的用意是
  A. 补气固表 
  B. 补气生血 
  C. 补气升阳 
  D. 补气利水 
  E. 补气行血 
 
19. [多选题]栝楼瞿麦丸的功效是( )
  A. 温阳散寒 
  B. 通脉化 
  C. 生津止渴 
  D. 生津柔筋 
  E. 利水消肿 
 
20. [多选题]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的药物是
  A. 火麻仁 
  B. 郁李仁 
  C. 大黄 
  D. 松子仁 
  E. 芦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