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疼痛冲刺密卷答案+专家解析(R8),更多疼痛学(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疼痛冲刺密卷答案+专家解析(R8),更多疼痛学(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当试用鞘内给药并放置鞘内注射泵时,下列正确的是()
  A. 试用过程中应给抗生素,直到永久植入7—10天后 
  B. 如果进针点高于L2,患者要配合,且进针角度越浅越好 
  C. 患者摆侧卧位时臀部和膝盖弯起 
  D. 电灼被认为是控制出血的金标准 
 
2. [多选题]黄连解毒汤的药物组成是( )
  A. 水牛角 
  B. 黄芩 
  C. 黄连 
  D. 黄柏 
  E. 栀子 
 
3. [多选题]经过大椎穴的经脉是( )
  A. 足阳明经 
  B. 足太阳经 
  C. 手太阳经 
  D. 手少阳经 
  E. 手阳明经 
 
4. [单选题]病人外感风寒其脉可见( )
  A. 浮缓 
  B. 浮紧 
  C. 沉紧 
  D. 浮数 
  E. 沉细 
 
5. [多选题]病人口渴喜热饮,饮量不多,见于( )
  A. 痰饮内停 
  B. 湿热内蕴 
  C. 热入营血 
  D. 阳气虚弱 
  E. 瘀血内阻 
 
6. [单选题]下列属逆治法的是( )
  A. 热因热用 
  B. 热者寒之 
  C. 用热远热 
  D. 用凉远凉 
  E. 塞因塞用 
 
7. [多选题]关于顺势疗法,下列正确的是()
  A. 刺激机体的自愈能力 
  B. 治疗方法是指,将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物质高度稀释后给予小剂量 
  C. 同一物质若给予更大剂量,会引发疾病或出现症状 
  D. “相似原理”不是顺势疗法的理论 
 
8. [多选题]下列类型水肿属中医"阳水"范围的有( )
  A. 肾阳衰微 
  B. 风水泛滥 
  C. 水湿浸渍 
  D. 脾阳不振 
  E. 湿热壅盛 
 
9. [单选题]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的经脉是( )
  A. 手、足阳明经 
  B. 手、足太阴经 
  C. 手、足太阳经 
  D. 手、足少阴经 
  E. 手、足少阳经 
 
10. [多选题]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
  A. 寒热平调 
  B. 散结除痞 
  C. 和解少阳 
  D. 疏肝解郁 
  E. 透邪解郁 
 
11. [多选题]药物的性味归纳正确的是( )
  A. 寒凉属阴 
  B. 温热属阳 
  C. 咸甘发散为阳 
  D. 酸苦涌泄为阴 
  E. 淡味渗泄为阳 
 
12. [多选题]关于紫锥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表明紫锥菊不能预防感冒或其他感染 
  B. 研究没有证实紫锥菊能缩短感冒或流感的病程 
  C. 紫锥菊会引发变态反应包括皮疹、哮喘和过敏反应 
  D. 胃肠道(GI)不良反应最为常见 
 
13. [多选题]下面关于TCAs镇痛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TCA的镇痛作用不依赖它们对临床抑郁的作用 
  B. TCA镇痛开始的时间范围是3-7天 
  C. 镇痛的发生比抗抑郁作用需要的剂量和血浆水平要低 
  D. TCA的镇痛特性要优于SSRI 
 
14. [单选题]咯血的病变部位在( )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 
 
15.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可诊断为闭经的是( )
  A. 既往月经正常,现停经3个月,恶心呕吐 
  B. 产后3~5个月,从未行经 
  C. 既往月经不调,现7个月未行 
  D. 少女初潮后,月经半年未行 
  E. 绝经后一年未行经 
 
16. [单选题]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
  A. 为阳邪,其性炎热 
  B. 为阳邪,其性开泄 
  C. 为阳邪,伤津耗气 
  D. 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 为阳邪,其性炎上 
 
17. [多选题]面肌抽搐()
  A. 男性患者居多 
  B. 可能表明存在肿瘤,血管畸形,或基底动脉的扩张 
  C. 可能存在双侧面肌痉挛 
  D. 可能由于周期性单侧面肌收缩疼痛引发 
 
18. [多选题]从腋下走出的经脉是( )
  A. 手太阴经 
  B. 足厥阴经 
  C. 足太阴经 
  D. 手少阴经 
  E. 手厥阴经 
 
19. [多选题]气与血的关系可表现为( )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血能生气 
  D. 血能载气 
  E.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20. [多选题]下列治法中,符合"治痿独取阳明"原则的是( )
  A. 补脾胃 
  B. 养肺阴 
  C. 清胃火 
  D. 祛湿热 
  E. 化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