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3(正高)高级卫生考试宝典中医外科高级职称(正高)考试试题在线模考(AH5),更多中医外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A. 邪热内陷,痰热互阻,结于心下 
  B. 脾胃不和,寒热格拒 
  C. 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塞不通 
  D. 上焦有热,脾胃虚寒 
  E. 以上均不是 
 
2. [多选题]肾结核晚期形成非自限性继发病变有
  A. 膀胱挛缩 
  B. “肾自截” 
  C. 结核性脓肾 
  D. 对侧肾积水 
  E. 伴有生殖系结核 
 
3. [多选题]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扶助人体阳气的治法包括( )
  A. 逸者行之 
  B. 劳者温之 
  C. 燥者濡之 
  D. 损者温之 
  E. 结者散之 
 
4. [多选题]据《素问·痹论》,可能出现呕吐症状的是
  A. 心痹 
  B. 肺痹 
  C. 脾痹 
  D. 肾痹 
  E. 肝痹 
 
5. [多选题]以下所列乳痈的成因中,正确答案为( )
  A. 产后体虚外感风热之邪 
  B. 产后乳头破碎 
  C. 乳汁瘀积 
  D.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 
  E. 产后饮食不节,阳明蕴热 
 
6. [多选题]隐疹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发于任何年龄 
  B. 发病突然 
  C. 自觉瘙痒 
  D. 时隐时现 
  E. 发无定处 
 
7. [单选题]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容,下列不是正治法的是
  A. 寒者热之 
  B. 虚者补之 
  C. 甚者从之 
  D. 客者除之 
  E. 实则泻之 
 
8. [单选题]茵陈汤证的治法是
  A. 温中化湿退黄 
  B. 泻热逐瘀退黄 
  C. 清热利湿退黄 
  D. 和解少阳,清热祛湿 
  E. 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9. [多选题]温病固脱法主要指:( )
  A. 益气摄血法 
  B. 益气敛阴法 
  C. 收涩固脱法 
  D. 回阳固脱法 
  E. 以上都不是 
 
10. [多选题]风温热陷心包的症状可见:( )
  A.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B. 苔黄浊腻,脉濡数 
  C. 舌蹇舌绛,脉细数 
  D. 神识昏蒙,时清时昧 
  E. 身灼热,肢厥 
 
11. [多选题]关于流注,正确的说法是( )
  A. 是发生于骨与关节的脓肿 
  B. 其持征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 
  C. 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D. 因产后所引起的叫"瘀血流注" 
  E. 髂窝部流注约一个月左右成脓 
 
12. [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缺血时间是指从供者器官血供停止到冷灌注开始所间隔的时间 
  B. 热缺血时间是指从供者器官血供停止到冷灌注完成所间隔的时间 
  C. 热缺血时间是指从供者器官血供停止到移植器官血供开放所间隔的时间 
  D. 热缺血时间内常温下缺血对器官的损害最为严重 
  E. 冷缺血时间内常温下缺血对器官的损害最为严重 
 
13. [单选题]据《素问·标本病传论》,“间者并行”是指
  A. 标本兼治 
  B. 本急先治其本 
  C.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D. 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E. 以上均非 
 
14. [多选题]暑秽临床可见:( )
  A. 头痛而胀 
  B. 身发斑疹 
  C. 胸脘痞闷 
  D. 大便泄泻 
  E. 烦躁呕恶 
 
15. [多选题]伏暑热结阴伤一证可见小便短少,其治疗禁用( )
  A. 滋阴生津,泄火解毒 
  B. 淡渗利湿 
  C. 苦寒清热 
  D. 温肾以助气化 
  E. 辛开苦降 
 
16. [单选题]症见身热不解,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治法宜
  A. 苦寒攻下,健胃消导 
  B. 清宣膈热,通便泄热 
  C. 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D. 清热燥湿,宣通三焦 
  E. 苦辛开降,燥湿泄热 
 
17. [单选题]猪苓汤证中不应有
  A. 小便不利 
  B. 渴欲饮水 
  C. 咳而呕 
  D. 汗出多而渴 
  E. 心烦不得眠 
 
18. [单选题]患者素有喘疾,近日受寒后,微发热恶风寒,咳嗽气喘,微汗,舌淡苔白,脉浮缓弱。考虑给予
  A. 桂枝汤 
  B. 小青龙汤 
  C. 桂枝麻黄各半汤 
  D.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 以上都不适宜 
 
19. [单选题]壮热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可用何方吹喉
  A. 余氏清咽凉膈散 
  B. 三黄二香散 
  C. 玉钥匙 
  D. 锡类散 
  E. 逍遥散 
 
20. [多选题]汪瑟庵对秋燥的治疗,提出( )
  A. 始用辛凉 
  B. 始用甘寒 
  C. 继用苦寒 
  D. 继用甘凉 
  E. 继用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