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康复医学正高职称冲刺密卷案例分析题正确答案(AH0),更多康复医学(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实喘与虚喘的鉴别要点的是( )
  A. 病情缓急 
  B. 呼吸节律 
  C. 治疗脏腑 
  D. 脉象 
  E. 呼吸频率 
 
2. [多选题]完整的作业治疗处方应包括
  A. 项目及目的 
  B. 方法及强度 
  C. 时间 
  D. 频度 
  E. 注意事项 
 
3. [多选题]挛缩最终将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其主要发生机制包括
  A. 关节内韧带损伤、创伤后挛缩 
  B. 关节内外瘢痕粘连及挛缩 
  C. 骨折后制动所引起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囊废用 
  D. 关节、肌肉、肌腱的损伤和炎症 
  E. 皮肤软组织的严重损伤导致的瘢痕 
 
4. [多选题]患者自我导尿的指导要点 ( )
  A. 让患者了解一些简单的尿道生理解剖知识,平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B. 熟悉导尿前自行排尿的方法(手压、叩打、腹压等) 
  C. 当导尿管插入困难时,休息片刻后再继续插入,仍有阻力时应立即通知护士 
  D. 女患者导尿时用镜子迎面照会阴,腰部可垫一枕头 
  E. 强调操作过程中无菌要求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对尿管的处理方法 
 
5. [多选题]采用下列何种措施可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A.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B. 联合用药 
  C. 轮换用药 
  D. 足够的剂量与疗程 
  E. 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6. [多选题]手少阳三焦经所主治的病证有( )
  A. 遗尿 
  B. 小便不利 
  C. 咽喉肿痛 
  D. 耳鸣耳聋 
  E. 水肿 
 
7. [单选题]痰热扰心型不寐治疗宜选用( )
  A. 龙胆泻肝汤 
  B. 温胆汤 
  C. 半夏泻心汤 
  D. 归脾汤 
  E. 朱砂安神丸 
 
8. [多选题]吞咽过程分期有 ( )
  A. 口腔期 
  B. 进口期 
  C. 咽期 
  D. 食管期 
  E. 会厌期 
 
9. [单选题]燥热伤肺型咳嗽宜选用( )
  A. 桑菊饮 
  B. 桑杏汤 
  C. 银翘散 
  D. 杏苏散 
  E. 养阴清肺汤 
 
10. [单选题]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其治法是( )
  A. 益气养血 
  B. 补肾宁心 
  C. 养心安神 
  D. 解郁化痰 
  E. 疏肝解郁 
 
11. [单选题]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暑邪夹湿,气滞湿阻 
  B. 暑性升散,汗多伤津,肢体失养 
  C.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D. 暑性炎热,伤人后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 
  E. 暑性开泄,伤人后引起汗出 
 
12. [单选题]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 )
  A. 印堂穴 
  B. 神庭穴 
  C. 大椎穴 
  D. 百会穴 
  E. 关元穴 
 
13. [单选题]寒邪伤人,出现脘腹冷痛、呕吐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利 
  B.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C. 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 
  D. 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E. 寒性黏滞,气机不畅 
 
14. [单选题]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15. [多选题]急性心肌梗死的一般治疗包括 ( )
  A. 吸氧 
  B. 卧床休息 
  C. 监测心电图、呼吸、脉搏和血压 
  D. 护理 
  E. 医疗体操 
 
16. [多选题]FIM的运动功能内容包括 ( )
  A. 行走 
  B. 理解 
  C. 问题处理 
  D. 如厕 
  E. 洗澡 
 
17. [多选题]关于承重点正确的描述是 ( )
  A. 大腿假肢的承重点在坐骨结节 
  B. 小腿假肢的承重点在髌韧带和胫骨内外髁前下方的斜面上 
  C. 使接受腔内壁与残肢全面接触 
  D. 避免腔上缘对局部的环形压力 
  E. 压力均匀分布在斜面上 
 
18. [多选题]脑卒中病人行走时过度侧移是由于
  A. 伸髋不足 
  B. 屈膝15°时膝控制不稳 
  C. 踝不能背屈 
  D. 屈髋不足 
  E. 屈膝不足 
 
19. [单选题]便秘的病机关键是( )
  A. 热盛伤津,肠道失润 
  B. 大肠传导功能失职 
  C. 气机郁滞,胃肠运化障碍 
  D. 气血虚弱,大肠无力 
  E. 阴寒内生,肠胃凝滞 
 
20. [多选题]面神经核下瘫的表现 ( )
  A. 额纹消失 
  B. 眼不能闭 
  C. 同侧鼻唇沟消失 
  D. 同侧口角下垂 
  E. 下颌偏向病灶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