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针灸高级职称(副高)备考考试试题(O1),更多针灸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针灸高级职称(副高)备考考试试题(O1),更多针灸学(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下列哪些病因一般不会导致黄疸的形成
  A. 感受疫毒湿热 
  B. 脾胃虚弱 
  C. 肺气不宣 
  D. 肝胆湿热 
  E. 饮食所伤 
 
2.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除( )外,都能温经通络,化滞行瘀
  A. 膈俞 
  B. 阴陵泉 
  C. 曲池 
  D. 气海 
  E. 足三里 
 
3. [单选题]呼吸补泻中补法的操作是
  A. 病人吸气时捻转,呼气时提插 
  B. 病人吸气时提插,呼气时捻转 
  C.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D.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捻转 
  E.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4. [单选题]某植物含有下列黄酮化合物,现用大孔树脂分离,50%乙醇洗脱,先出柱的是
  A. 5,7-羟基黄酮 
  B. 7,4&039;ˉ-羟基黄酮 
  C. 5,7,4&039;ˉ-羟基黄酮 
  D. 3,5,7,3&039;ˉ,4&039;ˉ羟基黄酮 
  E. 5-羟基-7,4&039;ˉ-甲氧基黄酮 
 
5. [多选题]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是
  A. 四气五味 
  B. 祛除除病邪 
  C. 消除病因 
  D. 调整脏腑功能 
  E. 纠阴阳偏胜偏衰 
 
6. [单选题]泄泻病位在
  A. 脾 
  B. 胃 
  C. 肠 
  D. 肝 
  E. 肾 
 
7. [单选题]贫血兼两颧潮红者治疗可在基本处方上加
  A. 太阳 
  B. 百会 
  C. 风池 
  D. 太溪 
  E. 风府 
 
8. [多选题]眼睑瞤动的治则是
  A. 针灸并用 
  B. 养血息风 
  C. 只灸不针 
  D. 补益心脾 
  E. 三棱针点刺出血 
 
9. [单选题]脉来弦长有力,沉取始得,是
  A. 实脉 
  B. 牢脉 
  C. 紧脉 
  D. 弦脉 
  E. 伏脉 
 
10. [多选题]下列主要与津伤化燥相关的是
  A. 多发生于肝、胃、脾 
  B. 脏腑组织器官失去润泽 
  C. 易生风动血 
  D. 伴有阴虚内热之证 
  E. 以肺、胃及大肠多见 
 
11. [多选题]暑温瘥后,痰瘀滞络证,可见( )
  A. 痴呆 
  B. 失语 
  C. 耳聋 
  D. 角弓反张 
  E. 手足拘挛 
 
12. [单选题]白头翁汤的组成药物中,除白头翁外,还有
  A. 黄芩、黄连、黄柏 
  B. 黄连、黄柏、大黄 
  C. 黄芩、黄连、秦皮 
  D. 黄芩、黄连、地黄 
  E. 黄连、黄柏、秦皮 
 
13. [单选题]服药方法,汤剂都宜
  A. 温服 
  B. 热服 
  C. 冷服 
  D. 温开水吞服 
  E. 小量频服 
 
14. [单选题]治疗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针刺应采用
  A. 补法 
  B. 泻法 
  C. 平补平泻 
  D. 灸法为主 
  E. 刺络放血 
 
15. [多选题]患者,男,65岁,因“记忆力减退2年,近期记忆力明显下降”来诊。患者计算能力下降,语量减少。无运动障碍,颅脑CT未见缺血、出血灶。有可能的诊断为
  A. 阿尔茨海默病 
  B. 额颞叶痴呆 
  C. 血管性痴呆 
  D. 路易体痴呆 
  E. 帕金森病 
 
16. [单选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的穴位是
  A. 血海 
  B. 梁丘 
  C. 曲泉 
  D. 伏兔 
  E. 阴市 
 
17. [单选题]患者一年来经期紊乱,性欲减退,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情绪不稳定,舌红,脉细。下列各穴中,不属于主穴的是( )
  A. 肾俞 
  B. 肝俞 
  C. 太溪 
  D. 血海 
  E. 三阴交 
 
18. [单选题]属于三焦经,宜张口直刺的腧穴是( )
  A. 听宫 
  B. 耳门 
  C. 上关 
  D. 下关 
  E. 翳风 
 
19. [单选题]针刺治疗血瘀胸痹组方首选
  A. 太冲、少冲、内关、膻中、血海 
  B. 郄门、内关、膻中、血海、膈俞 
  C. 内关、膻中、丰隆、肺俞、血海 
  D. 三阴交、太溪、肾俞、郄门、内关 
  E. 血海、太溪、肾俞、郄门、内关 
 
20. [单选题]香薷散的功用是( )。
  A. 袪暑解表,化湿和中 
  B. 清暑利湿 
  C.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D. 袪暑化湿,健脾和胃 
  E. 清暑益气,除湿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