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 )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
A. 寒邪
B. 暑邪
C. 风邪
D. 湿邪
2. [单选题]正气的基本概念是( )。
A. 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B. 防御外邪侵袭之卫气
C.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气
D. 根于下焦之元气
3. [单选题]手厥阴经与手少阳经交接于( )。
A. 足小趾端交接
B. 目锐眦交接
C. 无名指端交接
D. 手次指端交接
4. [单选题]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
A. 寒极生热
B. 寒者热乏
C. 重阴必阳
D. 阴损及阳
5. [单选题]喘证的病位主要在( )。
A. 肝、肺
B. 心、肺
C. 肺、肾
D. 脾、肺
6. [单选题]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 )。
A. 《神农本草经》
B. 《难经》
C. 《中藏经》
D. 《黄帝内经》
7. [单选题]“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典出( )。
A. 《孟子》
B. 《论语》
C. 《史记》
D. 《周易》
8. [单选题]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朝代是( )。
A. 宋朝
B. 明朝
C. 隋朝
D. 唐朝
9. [单选题]根据藏象学说,骨属于( )。
A. 奇恒之腑
B. 腑
C. 经络
D. 脏
10. [单选题]五行之“水”的特性是( )。
A. 从革
B. 润下
C. 炎上
D. 曲直
1.正确答案 :C
解析:长者,使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故《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日:“风者,百病之长也。”
2.正确答案 :A
解析: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3.正确答案 :C
解析:足太阳和足少阴在足小趾端交接;手少阳和足少阳在目锐眦交接;手太阴和手阳明在手次指端交接:手厥阴和手少阳在无名指端交接。
4.正确答案 :B
解析: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寒极生热、重阴必阳均属于阴阳相互转化:阴损及阳属于阴阳消长关系。
5.正确答案 :C
解析: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喘证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病性有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多为实喘之因;劳欲、久病则为虚喘之由,二者可相互转化:实喘久病迁延不愈,可耗伤肺肾之气,致肺肾气虚或阴虚,肺不主气或肾不纳气,成为虚喘。
6.正确答案 :D
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7.正确答案 :D
解析:《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为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8.正确答案 :D
解析:据历史记载: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群众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逐渐被传到欧洲和中国的邻国如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在国外得到广泛流传和应用。
9.正确答案 :A
解析:根据藏象学说,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之总称。
10.正确答案 :B
解析:水曰“润下”,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终结等特性。凡具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属于水。《说文解字·水部》曰:“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9pl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