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
A. 关元、足三里
B. 神阙、中脘
C. 气海、足三里
D. 关元、中脘
2. [单选题]和血共进于脉中,称“荣气”是( )。
A. 卫气
B. 营气
C. 寒气
D. 元气
3. [单选题]外伤所致的肌肤破损,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为破伤风,这属于发病类型中的( )。
A. 复发
B. 徐发
C. 继发
D. 伏而后发
4. [单选题]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
A. 动与静
B. 寒与热
C. 上与下
D. 邪与正
5. [单选题]治疗气、血、痰、火、湿、食之六郁证,最宜选用的方剂是( )。
A. 桂枝茯苓丸
B. 越鞠丸
C. 失笑散
D. 清气化痰丸
6. [单选题]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 )。
A. 动、静
B. 日、月
C. 日光向背
D. 天、地
7. [单选题]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 )理论的具体应用。
A. 津能生气
B. 气能生津
C. 津能载气
D. 气能行津
8. [单选题]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
A. 津血同源
B. 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 津能载气
9. [单选题]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第一部专书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黄帝内经》
C. 《素问》
D. 《小儿药证直决》
10. [单选题]正气的基本概念是( )。
A. 防御外邪侵袭之卫气
B.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气
C. 根于下焦之元气
D. 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1.正确答案 :A
解析:关元穴为小肠经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心与小肠相表里,足三里为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加此二穴可共同起到振奋心阳的作用。
2.正确答案 :B
解析:营气,又名“荣气”,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作用的气。
3.正确答案 :D
解析: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这种发病形式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外感性疾病多见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的“伏气温病”等。外伤所致的肌肤破损,经过一段时间后,发为破伤风、狂犬病等亦属伏而后发。伏而后发形成的机理多是由于当时感邪较轻,或外邪入侵时正气处于内敛时期,而邪气处于机体较浅部位,因而正邪难以交争,邪气得以伏藏。伏邪发病时,病情一般较重且多变。
4.正确答案 :D
解析:阴阳的基本特性,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寒与热、上与下、动与静都是基本的阴阳概念。虽然邪气和正气各自可以分出阴阳,但就邪与正而青,是不符合阴阳属性的基本要求的,所以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
5.正确答案 :B
解析:越鞠丸主治气、血、痰、火、湿、食之六郁证。
6.正确答案 :C
解析: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其含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至《周易》,阴阳已上升为哲学范畴,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并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7.正确答案 :D
解析: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以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8.正确答案 :A
解析: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皆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对于失血患者,不宜妄用汗法;对于多汗夺津或因吐、泻等致津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轻用破血逐瘀之峻剂。此即“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9.正确答案 :A
解析: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第一部专书是《伤寒杂病论》。
10.正确答案 :D
解析: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com/show/9xn1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