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超声医学技术高级职称(副高)易混易错在线题库(S8),更多超声医学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10MHZ以上探头检查正常乳腺的层次结构是
A. 皮肤→皮下浅筋膜→脂肪→腺体→胸大肌
B. 皮肤→腺体→脂肪→胸大肌→肋骨
C. 皮肤→脂肪→乳房悬韧带→腺体→胸大肌
D. 皮肤→皮下浅筋膜→腺→脂肪→胸大肌
E. 皮肤→皮下浅筋膜→脂肪→胸大肌→腺体
2. [单选题]产生“彗星”征的伪像,也称
A. 混响伪像
B. 多次内部混响伪像
C. 部分容积效应
D. 声速失真伪像
E. 镜像伪像
3. [单选题]关于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说法错误的是
A. 脐静脉开放
B. 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C. 脾-肾静脉支增宽增多
D. 肠系膜上静脉-痔静脉支增宽增多
E. 腹壁静脉曲张
4. [单选题]下列哪种眼疾病声像图表现为凹面向前的"V"字形膜状回声
A. 完全性视网膜脱离
B. 部分性视网膜脱离
C. 脉络膜脱离
D. 玻璃体后脱离
E. 玻璃体机化膜
5. [单选题]以下脏器中,与小网膜囊和胃后壁不相邻的是
A. 膈脚
B. 肝尾叶
C. 胰
D. 左肾
E. 左肾上腺
6. [单选题]超声波是如何发生的
A. 换能器的逆压电效应
B. 换能器的压电效应
C. 换能器向人体发送电信号
D. 换能器的热效应
E. 换能器的磁效应
7. [单选题]高频探头(7.5MHz),其 ( )
A. 穿透力好
B. 横向分辨力高
C. 侧向分辨力高
D. 纵向分辨力低
E. 纵向分辨力高,但穿透力差
8. [多选题]关于心脏内静脉回流,叙述正确的有
A. 心最小静脉直接从心壁内开口于心腔
B. 心浅静脉起自右心室前壁,跨过冠状沟直接开口于右心房
C. 借冠状窦汇集后,开口于右心房
D. 借冠状窦汇集后,入心前与上腔静脉汇合,共同注入右心房
E. 位于心壁内的小静脉有静脉瓣
9. [单选题]产生声影可能性最小的是 ( )
A. 骨质界面
B. 手术钢夹
C. 胆结石
D. 气体界面
E. 肾结石
10. [单选题]患者,女性,32岁,胆囊壁增厚,胆囊腔内探及一不规则的低回声团块,与囊壁分界欠清,下列哪项是判断肿块性质最有意义的方法
A. 利用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检测肿块血流信号
B. 令患者保持胸膝位,20分钟后复查
C. 饮水500ml后观察
D. 脂餐试验
E. 换用高频探头
11. [单选题]左肾上腺位于
A. 左肾、脾脏、结肠脾曲之间
B. 左肾、腹主动脉、左膈角之间
C. 腹主动脉、脾脏、左肾之间
D. 胃底、左肾、下腔静脉之间
E. 左肾、胃窦、左腰肌之间
12. [单选题]患者,女,40岁,胃癌术后2年,发现下腹部包块3月,临床诊断库肯勃瘤(Kruken-berg)。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原发于胃肠道的卵巢转移肿瘤
B. 超声检查常发现双侧卵巢受侵犯
C. 卵巢良性肿瘤
D. 肿瘤组织中存在印戒样细胞
E. 多伴有腹水
13. [单选题]不可能出现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超声心动图改变是
A. 主动脉瓣关闭时呈“Y”字形
B. 主动脉瓣左右排列的2个瓣叶
C. 升主动脉扩张
D. 左心室壁普遍增厚
E. 收缩期经主动脉瓣前向五彩镶嵌高速血流频谱
14. [单选题]下列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错误的是
A. 降主动脉峡部与左肺动脉之间有异常管样回声
B. 左心室内径扩大
C. 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运动幅度增大
D. 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的回声中断
E. 主动脉根部增宽
15. [单选题]永存动脉干的超声表现除外
A. 动脉干骑跨于室间隔缺损之上
B. 肺动脉或分支从动脉干发出
C. 多切面显示只有一组动脉瓣
D. 室间隔缺损通常为膜部型
E. CDFI显示大动脉干接受来自左、右心室的血流
16. [单选题]冠心病的并发症室间隔穿孔的超声表现为
A. 常发生在室间隔膜部
B. 常发生在室间隔肌部
C. 穿孔口径均较大
D. 穿孔处可见舒张期过隔血流
E. 室水平双向分流
17. [单选题]能量多普勒的优点是 ( )
A. 帧频更高
B. 对微弱的多普勒信号更敏感
C. 计算流速更准确
D. 计算流量更准确
E. 混叠
18. [单选题]女性,32岁,孕7周,左附件区可见直径30mm的黄体囊肿。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黄体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所致
B. 囊肿直径一般为3cm左右
C. 妊娠黄体囊肿产后才消失
D. 较大的黄体囊肿可自发破裂,发生急腹症
E. 黄体囊肿破裂声像图表现,酷似宫外孕破裂表现
19. [单选题]下面对肝硬化结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强回声结节
B. 弱回声结节
C. 无晕
D. 有包膜
E. 对周围血管无挤压
20. [单选题]在压电晶片上施加机械压力或振动,其表面可出现电荷,这种现象称之为
A. 共振
B. 正压电效应
C. 逆压电效应
D. 多普勒效应
E. 混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