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高级职称(正高)考试宝典2024肾内科学卫生高级职称(正高)易错易混考试试题(Q5),更多肾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导言】考试宝典发布高级职称(正高)考试宝典2024肾内科学卫生高级职称(正高)易错易混考试试题(Q5),更多肾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脉搏至数较正常脉象慢的有( )
  A. 迟脉 
  B. 紧脉 
  C. 涩脉 
  D. 结脉 
  E. 代脉 
 
2. [多选题]肾炎综合征的特点是
  A. 血尿 
  B. 高血压 
  C. 低白蛋白血症 
  D. 蛋白尿 
  E. 高血脂 
 
3. [多选题]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竭时肾活检病理检查可表现为
  A. 肾间质弥漫重度水肿 
  B. 肾小管腔内有大量蛋白管型 
  C. 肾小管正常或部分细胞变性坏死 
  D. 肾小球病变轻微 
  E. 肾间质纤维化 
 
4. [单选题]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多属( )
  A. 阴虚火旺 
  B. 阳虚寒盛 
  C. 热盛伤津 
  D. 湿热郁蒸 
  E. 痰火内蕴 
 
5. [单选题]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选项中,两者间距离不为9寸的是( )
  A. 耳后两乳突之间 
  B.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C.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D. 前两额发角之间 
  E. 歧骨至脐中 
 
6. [单选题]月经停闭数月,头晕心悸,气短无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方选( )
  A. 参苓白术散 
  B. 人参养荣汤 
  C.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D. 丹溪治湿痰方 
  E. 逍遥散 
 
7. [多选题]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应注意做到
  A. 低蛋白禁肉食7d 
  B. 同时测定血和尿肌酐 
  C. 避免剧烈运动 
  D. 大量饮水 
  E. 准确留取24h尿 
 
8. [多选题]诊断思维应注意的问题是
  A. 现象与本质 
  B. 主要与次要 
  C. 可治性疾病与不可治性疾病 
  D. 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 
  E. 局部与整体 
 
9. [单选题]恶露量多,色红,质稠,有臭味,面色潮红,身热口干,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宜选用( )
  A. 生化汤 
  B. 丹栀逍遥散 
  C. 五味消毒饮 
  D. 清经散 
  E. 保阴煎 
 
10. [多选题]肾病综合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正确的是
  A. 用药1个月无效,可加用环磷酰胺 
  B. 用药后尿蛋白减少时即减量 
  C. 可联合应用抗凝药物 
  D. 可适当应用利尿剂 
  E. 应注意激素所致的低钾血症 
 
11. [单选题]膝中至外踝尖是( )
  A. 18寸 
  B. 13寸 
  C. 14寸 
  D. 16寸 
  E. 19寸 
 
12. [多选题]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
  A. 冲脉 
  B. 阴维脉 
  C. 督脉 
  D. 带脉 
  E. 任脉 
 
13. [单选题]下消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多食而瘦 
  B. 渴而多饮 
  C. 尿有甜味 
  D. 尿多而混浊如膏 
  E. 口渴喜饮 
 
14. [多选题]有关正常心电图特点及正常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A. QRS波群可出现宽大畸形 
  B. P波高尖或有双峰 
  C. P波时间<0.12s 
  D. PR间期为0.12~0.20s 
  E. 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1mV 
 
15. [单选题]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能温煦故疼痛 
  B. 寒性收引,气机收敛,故疼痛 
  C.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 
  D. 寒客肌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而疼痛 
  E. 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 
 
16. [单选题]气阴两伤证的主方是( )
  A. 八珍汤 
  B. 生脉散 
  C. 六味地黄丸 
  D. 四物汤 
  E. 肾气丸 
 
17. [多选题]用于肝癌诊断的指标有
  A. ALT 
  B. AFP 
  C. ALP 
  D. PⅢP 
  E. GGT 
 
18. [多选题]肾小球滤过膜包括 ( )
  A. 毛细血管内皮 
  B. 基底膜 
  C. 囊上皮脏层 
  D. 系膜细胞 
  E. 以上均不正确 
 
19. [多选题]心悸病证中常见脉象有( )
  A. 细数脉 
  B. 弱脉 
  C. 结代脉 
  D. 涩脉 
  E. 沉脉 
 
20. [单选题]取中府配肺俞治疗咳喘,属配穴法中的( )
  A. 表里配穴法 
  B. 远近配穴法 
  C. 上下配穴法 
  D. 左右配穴法 
  E. 前后配穴法